第一批主推技术

发布日期:2022-04-12 浏览量:

鸭蛙稻绿色生产模式的优化与应用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鸭蛙稻绿色生产模式的优化与应用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章勇为首席专家,朱波、金涛、杨军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等,多年来从事稻田种植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与应用。石首市是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20-2022)特色优质水稻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示范基地,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是技术团队主要负责人。

1.3实施背景

近些年来石首市大力发展水稻绿色轻简化栽培模式,初步形成再生稻、鸭蛙稻、虾稻等特色绿色水稻种养模式并存局面。石首“鸭蛙香稻”产业为国内首创,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顶层设计,长江大学、中科院生态环保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行“稻++蛙”绿色生产模式,水稻生产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稻鸭蛙模式种植面积达2万亩,再生稻达到6万亩以上,虾稻达35万亩。高基庙镇百子庵村、团山寺镇长安村和过脉岭村这些“鸭蛙稻”基地展示了多维度融合推动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方面所开展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影响深远。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其全球性含义国际绿色发展研讨会、全国绿色防控现场会、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湖北省水稻高质量发展现场、绿色防控现场会等先后在石首市召开。20216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作物学会在石首市召开湖北省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研讨暨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观摩和交流培训活动,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作了大会专家发言。

1.4关键技术

1稻鸭蛙模式的优化。包括水稻品种、鸭蛙数量及投放时间的优化,引入最新香稻品种,做到更科学更合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好。

2)品牌打造与综合效益提升。借助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打造鸭蛙稻香稻米品牌、鸭蛙稻稻田鸭品牌、鸭蛙稻稻田蛙品牌,全方位提升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评价与价值提升。在高基庙镇百子庵村与荆州市农科院合作,研究鸭蛙稻模式在控草、控虫、防病方面的效应,以及减肥减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效果,进一步明晰鸭蛙稻模式的优化机理与理论价值。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鸭蛙稻模式在石首、仙桃等地推广5万亩左右,每亩增加纯收入2000元,特别是减肥减药等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已经成为石首水稻的名片。

2.实施方案

2.1示范应用荆占2号、荆香优72等水稻新品种。高基庙镇百子庵村、团山寺镇长安村和过脉岭村这些“鸭蛙稻”基地示范推广荆香优72等水稻新品种,并进行鸭、蛙、稻等不同品种、不同数量及不同配比的田间试验示范。力争两年内推广应用到5万亩。

2.2 改良品种,全力打造鸭蛙稻米品牌。在现有品牌基础上,引进有香味的优质品种“荆香优72”等,打造鸭蛙稻香米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模式的经济效益。

2.3 生态效益评价与价值提升。在高基庙镇百子庵村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通过大田试验,重点比较研究鸭对稻田杂草的防除效应,鸭蛙对水稻的除虫效应,以及与常规稻田相比,鸭蛙稻模式的减肥减药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鸭蛙稻模式的能值评价、模式公益功能的经济评价等,以提升鸭蛙稻模式的综合价值,挖掘其生态价值与理论意义。

3. 预期目标

集成优化鸭蛙稻绿色生产技术,两年内推广应用5万亩,每亩增加纯收入2000元以上;全力打造“鸭蛙稻香米”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提升100%;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每年培训农民800-1000人次。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篇,大会报告2-3次,全力宣传鸭蛙稻模式。

4.经费预算

行号

科目

预算经费

说明

1

经费合计

30.0

 

2

(一)直接费用

27.0

 

3

1、设备费

0.0

 

4

2、材料费

4.5

种子,肥料,试剂耗材等

5

3、测试化验加工费

2.0

水质、土壤、稻米等检测化验等

6

4、燃料动力费

4.0

来去租车费、排灌、电费等

7

5、差旅费

3.0

基地工作、学术交流等

8

6、会议费

1.0

现场交流、成果评价等

9

7、出版/文献/信息传播/

1.0

技术资料、版面费等

10

8、劳务费

9.0

学生助研、工人劳务等

11

9、专家咨询费

1.0

院士专家指导评审咨询等

12

10、管理费

1.5

5%的管理费

13

(二)间接费用

3.0

参加项目专家的绩效

14

其中:绩效支出

3.0

 

 

 

“荆香优72”——虾稻模式专用水稻新品种的示范应用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荆香优72”——虾稻模式专用水稻新品种的示范应用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章勇为首席专家,团队成员朱波、金涛、杨军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等。多年来从事稻田种植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与应用,特别是虾稻共生模式的优化与应用,刘章勇教授为湖北省“十四五”水稻全产业链建设专家组成员。

1.3实施背景

石首市现有虾稻模式面积35万亩左右,由于重虾轻稻以及没有合适的专用水稻品种,每年约有1/3 的农民亏损,水稻产量低质量差也不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努力,自主选育出虾稻模式专用的水稻新品种“荆香优72”, 2021年已经通过湖北省水稻新品种审定。

“荆香优72”的突出优点:(1)米质优:长粒形、香型优质稻,米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部标二级)。   

2)产量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62.01 公斤,比对照黄华

占增产 7.46%。(3)抗病性强: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 3.53.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3 级,中抗稻瘟病。(4)熟期早:全生育期 117.3 天,比对照黄华占短 0.1 天。(5)香味明显。

1.4关键技术

“荆香优72”产量高品质好抗倒有香味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荆香优72”为专用“虾稻”品种,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抗倒性好的综合优势,适宜虾稻共作或虾稻连作种植。通过该品种推广应用,带动全市“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规模化发展,既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又增加了养殖收入,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石首虾稻35万亩,“荆香优72”亩产约670公斤。通过稻米品质提升,稻谷收购单价约高出普通稻谷0.2/斤,亩增收268元,35万亩稻田合计增收达0.938亿元;二是按照亩增产40公斤稻谷测算,可实现累计新增优质稻谷产量1400万公斤,为种植业带来直接增产收益约0.52亿元; 三是通过发挥综合种养效益,亩可减少化肥、农药购买及施用人工成本约120元,推广区35万稻田可实现节本增效0.42亿元。3项合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9亿元以上。

2.实施方案

1)适时播种。以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为适宜播期,大田一般亩用种量 1.52.0 公斤,播种前宜用咪鲜胺浸种。

2)科学除草。播种后 3 天、秧苗 3 1 心期和分蘖期及时除草。

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一般亩施纯氮 1011 公斤,氮磷钾比例为 1:0.5:0.8。浅水勤灌促分蘖,够苗后及时晒田防倒伏,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直至黄熟。

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3. 预期目标

2022年推广应用10万亩,2023年推广应用20万亩以上。

 

 

石首市“天字号”瓜蔬绿色立体栽培模式的试验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石首市“天字号”瓜蔬绿色立体栽培模式的试验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本项目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实施。长江大学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章勇为首席专家,朱波、金涛、杨军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等,多年来从事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与应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任俭副研究员为首的团队长年从事西甜瓜及蔬菜栽培研究,与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有持久合作

1.3实施背景

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是石首市重点支持建设的有代表性龙头企业,是国家菜篮子基地和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是荆州市首家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合作社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生产的瓜蔬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验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注册的“徐锋”牌瓜蔬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及湖北省十大品牌,2019年合作社理事长徐锋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研发应用瓜蔬减肥减药绿色增效技术、设施瓜蔬优质高效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等,2021年以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了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1.4关键技术

1瓜蔬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控制、免疫诱抗、“四诱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合作社绿色防控水平,为瓜蔬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2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创新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季节、空间进行瓜蔬立体搭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轮作克服连作障碍、绿色轻简化栽培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形成产---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联动,为合作社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农业面源污染与土壤修复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院士专家站的建立,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及跟踪管理系统,着力推进土壤健康,促进质量农业、品质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搭建人才技术创新平台。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瓜一瓜一菜”减肥减药种植新模式,促使塑料大棚种植的瓜蔬作物亩平年收入达2.5万元,社员人平增加收入在3万元以上,特别是减肥减药等生态效益更加显著,成为荆州乃至湖北瓜蔬绿色种植的名片。

2.实施方案

1)集成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与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在生态控制、免疫诱抗、“四诱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并在前期研究试验基础上在新沟、黄金楼、泥南、黄木山、黄金湾5个无公害瓜蔬种植基地进行示范应用,总面积近3000亩,塑料大棚1200个。

2)创新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创新“甜瓜-辣椒”等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季节、空间进行瓜蔬立体搭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甜瓜、西瓜、甜玉米、火龙果、草莓、莴笋、辣椒等作物的轮作换茬克服连作障碍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3)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核心大棚区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及跟踪管理系统,着力推进土壤健康;搭建人才技术创新平台,设立并发展“湖北省西甜瓜工作室”或者湖北省西甜瓜实验室”,并开展实用技术的精准对口培训,促进瓜蔬产业可持续发展。

3. 预期目标

集成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两年内推广应用1万亩和3000个大棚,每亩增加纯收入5000元以上;将“徐锋”牌瓜蔬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提升100%;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每年培训技术骨干80-100人名。

 

4. 经费预算 (单位:万元)

 

行号

科目

预算经费

说明

1

经费合计

20.0

 

2

(一)直接费用

18.0

 

3

1、设备费

0.0

 

4

2、材料费

12.0

种子补贴(每斤补贴0.5-1.0元)

5

3、测试化验加工费

0

 

6

4、燃料动力费

2.0

来去租车费、排灌、电费等

7

5、差旅费

1.0

基地工作、学术交流等

8

6、会议费

0

 

9

7、出版/文献/信息传播/

0

 

10

8、劳务费

2.0

 

11

9、专家咨询费

0

 

12

10、管理费

1.0

5%的管理费

13

(二)间接费用

2.0

参加项目专家的绩效

14

其中:绩效支出

2.0

 

 

小麦抗病新品种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小麦抗病新品种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创新团队以博士生导师方正武为首席专家,马东方、王书平、张迎新、陈旺等博士和研究生20余人,专门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

1.3实施背景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00万亩左右,石首小麦面积17.8万亩,稳定和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我省和石首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但小麦抗病新品种缺乏,影响我省小麦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危害最大的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引起,于小麦开花期侵染穗部小花,在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沿穗轴不断扩展,产生和积累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 NIV)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lZEN)等毒素,严重时导致穗轴发黑、整穗死亡、籽粒干瘪,进而降低产量、损害品质,产生的毒素更对人、畜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生产上缺少综合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是影响我省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近20年间我省共审定小麦品种58个,其中可以中抗小麦标准的小麦品种不足5个,目前江汉平原小麦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千粒重低等缺陷。因此,筛选和推广高产多抗小麦品种以满足我省和小麦生产需要。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抗赤霉病高产品种,是解决制约我省小麦产业的“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1.4关键技术

1.41全程小麦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示范。小麦轻简化播种、防病、收获等全程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

1.4.2小麦新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示范。从目前新审定的小麦抗赤霉高产新品种中进行筛选和比较试验,进而推广示范,提升石首小麦产量和种植效益。

2.实施方案

2.1小麦新品种应用示范。将适宜于长江流域的小麦新品种系列(长糯麦1号、长麦8号、长麦5号、扬麦20、扬麦33等和郑麦9023)引进石首地区进行应用示范,以筛选评价最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为规模化产业应用奠定基础。

2.2小麦轻简栽培技术示范。种植减药且适合湖北生产的综合抗性优品种,并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苗期条锈病。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促进小麦提质增产。

2.3小麦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引进小麦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病害绿色防控、小型智能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示范。

2.4预期目标

集成小麦新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每亩小麦增产50kg、增效150元,节本100元,推广10万亩,创建增效3000万元万,带动石首小麦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同时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和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计划培训从事小麦品质创新研究人员20人次,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30人次,培训和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50人次,带动50个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2.4经费预算

  本项目实施预算总经费20万,其中差旅费5万元;试验材料费10万员;人员劳务费5万元。


 

 

小龙虾全年可控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小龙虾全年可控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1.2技术团队

长江大学淡水虾蟹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是一个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实践专家组成的产业实践联合体。本团队的带头人为湖北省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阮国良教授,团队成员包括刘玉林、苏应兵、方刘、王乾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10余人,专门从事淡水虾蟹繁养生态学理论研究及小龙虾高效繁养技术研发,其中3人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或湖北省“三区”人才;产业实践专家为具有大学学历的江汉地区小龙虾养殖高手。

1.3实施背景

石首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达35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33.4万亩)和4.5万吨/年,产业规模庞大。但是,当前小龙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优质苗种的全季节性供应、养殖模式的优化、成品虾全年持续上市以及季节性集中上市价格低等关键问题。

优质苗种的全年可控化繁育是小龙虾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求。近十多年来,稻田(或池塘)“自养自繁自育”的苗种生产方式日益突显出物候依赖性强、苗种种质差及养殖效益低等重大缺陷,极不利于生产水平与效益的提高。小龙虾苗种的全年持续性生产以及可控化多茬养殖是小龙虾养殖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所在。

成品虾季节性集中上市是影响小龙虾产业效益的最突出问题。季节性集中上市引起成品虾售价低,直接导致小龙虾养殖者经济收益大幅受损;鲜活小龙虾季节性供应链断层问题十分突出,相应的餐饮企业呈现出“做半年休半年”的尴尬境况。摆脱“高产不高效”的现状对于小龙虾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及其产业链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此技术亟待通过切实可行的中试示范,以满足大批量、易操作、低成本的小龙虾保活产业与市场要求。

近年来,本团队申请了有关小龙虾繁养的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小龙虾全季节繁育(早繁早育、晚繁晚育、设施化室内全年可控化繁育)、稻田/池塘健康高效养殖以及小龙虾无水低温全保活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技术成果。本项目以优质苗种全季节性繁育技术为突破口、以高效养殖与上市模式示范为最终目标,通过校地、校企合作转化并示范小龙虾繁养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旨在促进石首市小龙虾业的提质增效。

1.4关键技术

1.4.1稻田小龙虾早繁早育及高效养殖技术  通过提早繁育、育养分区、密度控制、多轮养殖等技术手段,在2-6月实现3茬小龙虾可控化养殖。

1.4.2池塘小龙虾的早繁早育与晚繁晚育技术  利用“简易温棚+水草+微孔增氧”的设施化池塘生产早繁苗,为出售第一批早虾争取效益;通过控制野外池塘水位等生态条件,实现池塘小龙虾春夏秋季持续出苗,有效满足下半年对苗种的需求。

1.4.3小龙虾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技术  利用温控对产卵与胚胎发育时间进行精准控制,为生产实践小龙虾苗种的全年可控化繁殖直接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从而满足该虾全年养殖的优质苗种需求。

1.4.4稻田小龙虾多茬可控化养殖技术  通过育养分区、养殖密度控制、多轮养殖、虾苗补充、养殖生态综合调控等综合技术手段,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实现3茬养殖。该养殖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虾苗的分批次生态培育、成虾分批次的可控化养殖,从而相对延长养殖周期并提高成虾上市规格,提高产量和效益。

1.4.4小龙虾低温全保活技术  通过建设温度、湿度、溶氧可控、可调的低温冷库,在冷库内实现为期60天以上的低温保活,从而提供鲜活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低问题的解决方案。

2实施意向方案

2.1实施思路

通过与石首市农业、科技部门对接,与大型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加工企业合作,设立小龙虾全季节苗种繁育技术与高效养殖模式示范项目,建立2-3个核心示范点并加以技术推广。

2.2项目内容

2.2.1稻田小龙虾多茬高效养殖  通过稻田生态工程的改造和种养综合技术的实施,进行小龙虾苗种就地培育及多茬可控化养殖的试验示范。通过技术示范实施,虾稻连作模式下的小龙虾成虾养殖周期与常规的养殖周期相比延长50天左右,小龙虾平均亩产量达到150 kg以上,其中25 g以上的规格虾占60%以上;相比常规虾稻连作,成虾产量提高50 kg 以上。

2.2.2池塘小龙虾高效养殖  通过池塘生态工程的改造和苗种生产技术的实施,实现小龙虾池塘春夏秋季持续出苗和成虾高效养殖的试验示范。示范区的小龙虾成虾亩产量达到250 kg以上,其中25 g以上的规格虾占80%以上。

2.2.3小龙虾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技术  通过建设温度可调等条件,精准控制亲本虾的“交配—产卵”延搁期产卵时间以及抱卵虾胚胎的延育及滞育方法;通过研制仔稚虾专用饲料和示范仔稚虾精准投喂技术,提供小龙虾苗种高效培育的方法。显著提高小龙虾苗种繁育的全年可控化水平和苗种生产的经济效益。

2.2.4小龙虾低温全保活技术  制定简单易行、合理高效的小龙虾高密度暂养技术流程;建设适合产业化保活的中试冷库,中试冷库的条件主要包括长时间保活的制冷系统及“温度-湿度-氧气”一体化、可控式调节系统;建设适合产业化保活的小龙虾无水低温保活操作技术规程。通过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建设符合要求的冷库,根据操作规程在冷库内进行60天以上的低温全保活试验示范。在石首市建成1个小龙虾无水低温保活技术示范点,实现成品虾保活60天后“不减重、不掉肉”的技术目标和活虾全年持续上市的市场目标,提供鲜活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低问题的解决方案。

2.3预期目标

1)集成最新小龙虾繁养技术,组织本科研团队及相关产业实践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与产业示范,在石首市建立1-2个小龙虾产业示范乡村(或养殖合作社),示范和推广小龙虾的稻田多茬高效养殖、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及低温全保活技术等关键技术。

2)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以上,技术推广面积20000亩以上。技术示范和推广区的平均亩产效益分别提高1000元和500元以上。

3)小龙虾60天的最低保活率达到85%-90%;每年进行2个批次的无水低温保活后销售,每100 m3有效保活体积冷库的年度纯利润为50万元以上。

2.4经费预算

总经费预算为130万元。其中,小龙虾稻田多茬高效养殖技术示范20万元、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技术示范40万元、低温全保活技术示范70万元。


特色蔬菜长姜1号绿色生产技术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特色蔬菜长姜1号绿色生产技术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香辛作物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奕清为首席专家,姜玉松、蔡小东、朱永兴、贾切等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30余人,专门从事生姜等香辛作物生物育种与活性成分利用及其间作套种共生机理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

1.3实施背景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是全球消费者喜爱的食药、香料兼用的根茎类特色经济作物,是湖北省“菜篮子工程”特色蔬菜,也是《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链”的特色优势蔬菜产业。长江大学香辛作物创新团队多年来在生姜育种与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拥有“竹根姜机械化栽培技术(ZL 201410181075.4)”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长姜1号等新品种4个,“菜姜抗姜瘟病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防控技术与推广”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J-1-07-R01)。长江大学湖北省生姜科技特派员扶贫团队依托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江大学),结合石首农业生产实际,转化应用生姜新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成果,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1.4关键技术

1.41全程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示范。生姜种植用地耕翻、起垄、覆膜、覆土、采收等全程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

1.4.2长姜1号新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示范。生姜栽培过程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小型智能机械采收等关键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省市推广应用,累计面积推广150万亩,新增产值45亿元、就业岗位50万个,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实施方案

2.1长姜1号新品种应用示范。将适宜于长江流域的长姜1号新品种引进石首地区进行应用示范,建立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2.2生姜轻简栽培技术示范。引进竹根姜机械化栽培技术发明专利(ZL 201410181075.4),进行生姜种植土壤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应用示范。

2.3生姜绿色丰产技术示范。引进生姜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小型智能机械采收等关键技术示范。

2.4预期目标

集成长姜1号绿色生产技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每亩产姜3000kg、产值15000元,创建产值1.5亿元的万亩丰产示范片,带动石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2.5经费预算

 总经费60万元, 具体需求如下 :

1)百亩示范基地姜种购买费30

2)百亩示范基地生物肥料及农药等农资费用约15万元

3)产品质量检测评估3万元

4)技术团队往返车辆及差旅费约5万元

5)研究生到示范基地调查等劳务、差旅费7万元

 

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作物机械化栽培技术创新团队专门从事麦稻、油稻和虾稻等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由农学院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卢碧林教授牵头,成员包括机械工程学院彭三河副教授、农学院许凤英副教授、李燕丽博士等教师和研究生构成。

1.3实施背景

21 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多熟制种植模式的兴起和生育期短、抗倒、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育成以及除草技术的改进,水稻种植方式发生转变,直播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面积已超过135 hm2。无人机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催生水稻无人化生产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长江大学作物机械化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多年来在水稻全程机械化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6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石首市建立了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个,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1.4关键技术

1.4.1 无人机精量直播技术示范。采用基于种子形态特征的播种分析决策系统,实现直播水稻无人机精量播种。

1.4.2 无人机变量施肥绿色高效技术示范。通过遥感无人机监测,结合氮肥追肥量精准决策方法,采用农用无人机开展看苗精准施肥作业。

1.4.3 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技术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示范。建立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技术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基地,将水稻生产过程的耕整、播种、施肥、管水、植保和收获全部实施标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规范化。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预计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在湖北年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每亩节省用工100元以上,提供劳动效率20倍以上;减少施肥量8%以上,增产增收10%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2.实施方案

2.1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2.2无人机精量直播技术示范。

2.3无人机变量施肥绿色高效技术示范。

2.4预期目标

集成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技术,开展田间示范与技术培训,每亩节省用工100元以上,提供劳动效率20倍以上;减少施肥量8%以上,增产增收10%以上。按年推广面积300万亩技术,新增经济效益6.9亿元。

 

青年鸡与蛋鸡无抗养殖体系推广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青年鸡与蛋鸡无抗养殖体系推广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医药研究团队以熊涛教授为主的专家团,荣俊,李伟,杨亚珍,李进,陈颖等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20余人,专门从事动物疾病及肠道保健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1.3实施背景

我国生鲜鸡蛋产品每年达到3000万吨,但被认知的无公害鸡蛋产量不足5%,主要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为主,仍处在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状况,鸡蛋品质、重大疫病禽流感疫情仍未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因此,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等一揽子工程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规模化养殖,近年来我国规模化养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小规模、大群体的传统饲养模式,由于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一些农户、养殖个体户逐步退出蛋鸡市场,大中型现代化蛋鸡企业不断涌现,原有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设备更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新的养殖企业采取了更加现代化、集约化的手段,存栏10万羽以上的养殖场,循环经济优势不断呈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蛋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二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产品产量超过世界蛋产品的40%,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消费鲜鸡蛋12公斤/人,我国蛋类的年人均占有量为300枚,全国年消费鲜鸡蛋1500万吨,鲜鸡蛋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以上。

随着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无公害鸡蛋等产品需求增长,需求年增长率超过20%,大大高于普通鸡蛋的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无公害鸡蛋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从现代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蛋鸡规模化养殖,蛋制品初深加工将成为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禽蛋产量,保证安全产品的必然选择。但青年鸡与蛋鸡养殖一直是大多数鸡场的瓶颈问题,我们立项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降低养殖风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蛋鸡养殖水平。

 

1.4关键技术

1.41青年鸡疫苗程序的合理制定。

青年鸡的品种比较多,种禽比较复杂,因而青年鸡的免疫程序需要根据来源不同而不断的变化的,最终免疫程序的制定是需要调研种禽背景,本地3-5年疾病流行趋势及新进雏鸡的实验室实时检测结果等。

1.4.2蛋鸡肠道保健的合理安排。

蛋鸡养殖最主要的是肠道护理,这中间涉及到何时消炎,何时做疫苗?等重要的关键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湖北江汉平原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500万蛋鸡,新增产值1.0-1.5亿元,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实施方案

2.1工艺技术、方案简述

对于青年鸡和蛋鸡的健康养殖,主要技术要点是对于饲养条件、鸡场环境、饲养管理三方面的管控。

本项目对青年鸡健康养殖的工艺主要如下图所示。

IMG_256

 

2.2 实验室的不定期实时检测与指导

   蛋鸡养殖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同样营养水平的饲料、在同样品种的蛋鸡上,也会因为区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批次的不同、产蛋阶段的不同、季节的不同、管理水平的不同、原料质量的不同而出现效益产出的重大差异。更别说不同免疫水平与营养水平的蛋鸡,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条件下产生的更大的效益差异了。所以说实验室的检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蛋鸡养殖户如何根据品种的差异和营养标准,结合季节、生产性能、生产目的、选取相应的疫苗程序,肠道护理及预混料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出适宜的方案以满足蛋鸡免疫营养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2.3 无抗养殖与肠道保健

    蛋鸡无抗养殖的综合解决思路为:保护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我们团队目前在实验室已开发出一些肠道的益生菌与专一噬菌体等,可以有效的发挥以上作用,实现无抗绿色养殖。

2.4 预期目标

推广青年鸡与蛋鸡无抗养殖体系技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养殖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养殖户增产增收,力争每只蛋鸡能多挣5-10元的典范,带动石首蛋鸡养殖专业户积极开展破冰行动,转变思路,优化养殖方案,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2.5经费预算

  20

 

 

 

 

 

 

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沼气沼肥综合利用及沼液

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沼气沼肥综合利用及沼液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本项目团队由湖北荆州昕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朱元恩副教授(专长于沼气沼液工程)领衔,张德健博士(果树专家)、杨晓燕博士后(果树专家)、王贵元博士(果树专家)、赵荣秋博士(蔬菜专家)、饶贵珍教授(蔬菜专家)、许凤英博士(水稻专家)。

项目团队成员愿意在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发挥自己的专长,到石首市服务于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行动,做好自己所熟悉领域的技术宣传、指导和服务工作。

1.3实施背景

1)关于经济实用沼气池

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水压式沼气池,经济实用沼气池原理类似于农村发酵制作腌菜咸菜的坛子,沼气池上部边缘以水槽密封,顶部是软体储气罩,其余部分与传统沼气池无异,我们称之为半软体沼气池。

经济实用沼气池的特点是:重在生产沼肥,即沼液和沼渣,因此安全性更好,而传统水压式沼气池重在产气和储气,对安全性要求高;与传统水压式沼气池相比,造价相当低廉,例如一座100立方米传统水压式沼气池造价达二十多万元,而100立方米半软体沼气池造价不到4万元;与全软体沼气池相比,占地面积大幅较少,使用寿命大幅提高;④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2)关于沼肥

沼肥是沼液与沼渣的合称,以沼液为主,沼渣占比较少。

沼液是秸秆、人禽畜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液态残留物。

沼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易于被作物吸收,包含大量性营养元素氮、磷、钾和钙、铜、铁、锌、锰等中、微量营养元素,还含有多种蛋白质、17种氨基酸、丰富的腐殖酸、活性酶、维生素、赤霉素、生长素、抗生素和抗冷害物质等。

用沼液种植农作物的优点主要有: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改善作物品质和口感,提高产量;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板结状况,增加土壤中蚯蚓的数量;④能杀虫驱虫,抑制病菌,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甚至完全不用农药;⑤能延长作物生长期,从而提高辣椒、甜瓜等的产量;⑥能延长蔬菜水果的自然保鲜期。

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兼生物农药,沼液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有机肥料,主要是叶面液肥和追肥;生物农药,主要是浸种和防治病虫害;饲料或拌料养殖,如养鱼、养猪、养鸡、养蚯蚓等;④培养料液,如栽培食用菌、无土栽培、培养育苗等。

沼渣是有机物发酵后留存在沼气池底部的固形物质。沼渣无菌无毒,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微量营养元素、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有益微生物等,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作用。沼渣含有氮、磷、钾等元素,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沼渣的综合利用途径包括:作为基肥和追肥,用作栽培基质或种植蘑菇,养蚯蚓等。

3)关于沼液农产品

顾名思义,沼液农产品即用沼液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普通农产品

沼液农产品

使用化肥农药

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农药

土壤板结,地力衰退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农药损害环境和人体健康

变废为宝,改善环境

口感差,营养价值低

口感好,细腻爽口,营养价值高

卖相好

卖相稍差

不耐储藏

延长自然保鲜期

蔬菜类使用激素较多

基本无需激素,因为沼液本身含有多种生长素

 

可增产20%30%

4)开发沼液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减肥减药的需要。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我国化肥总体使用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8%,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产品品质低等多种问题,因此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2015217日,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2018116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其次是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需要。目前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我国已经占到约17%,而且化肥农药的绝对使用量已达到每年七八千万吨。开发沼液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是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除了规模化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在我国已基本实现沼气池发酵处理和循环利用。数量庞大的城镇餐厨垃圾,城市和乡村的人粪等,沼气池处理率非常低,大力开发沼液农产品,可实现大空间尺度的循环农业,解决城镇餐厨垃圾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人粪污染问题。

再次是实现废弃物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沼液的原料十分丰富,餐厨垃圾、农贸市场的下脚料、禽畜粪便、动物尸体、农作物秸秆、发霉变质的粮食、食品加工的废料、农村茅坑和城市化粪池的人粪等,都是沼液发酵的原料,实现变废为宝和保护生态环境。

④最后是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用化肥农药的沼液农产品,成为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希望之所在。

由于沼液氮磷钾含量全面,还含有丰富的常量和中微量元素,以及17种氨基酸,还能杀灭病虫害。因此,用沼液浇灌的农产品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价值高,而且产量提升,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的文献佐证。

5)技术成熟性和应用情况

我们已建成5座经济实用沼气池,在岳阳建有4座,利用沼肥生产的蔬菜瓜果,由于品质和口感非常好,目前供不应求。荆州基地于2019年建成1座经济实用沼气池,生产的大米品质非常好,广受客户好评。荆州基地生产的蔬菜也是品质非常好,口碑好,沼液水果明年将会上市。

实践证明,经济实用沼气池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沼气沼肥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沼液农产品品质非常高,有望成为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明星产品。

1.4关键技术

1.41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与安全运营管理技术。

包括沼气池的选址、设计、建造、安全运营管理以及曝气池(或曝气桶)、沼渣清理设备、增温遮光、搅拌、检测仪器等的配套设施建设。

1.4.2沼气沼肥综合利用技术。

沼气利用方面,开展沼气脱硫后炒菜、煮饭,给沼气池和温室大棚增温,大棚二氧化碳施肥;利用沼气进行气调储藏,包括蔬菜、果品的保险储藏,以及粮食的驱虫防鼠储藏,并减少霉变和病菌;开展沼气发电,再用电照明和加工。没有利用条件的,利用沼气火炬燃烧后进行无害排放。

沼肥利用方面,从作物品种、使用方式、先进栽培设施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展示示范。作物品种上,选择用沼肥种植蔬菜、水果、水稻、小麦、油菜、茶叶、花卉、苗木等;在沼肥使用方式上,开展沼液浸种、沼液做底肥和追肥、沼液叶面喷施治虫、拌料养殖、作为栽培基质、开展无土栽培和水培等方面进行技术展示示范;在先进栽培设施方面,开展机械化智能化操作设施设备、控制和检测仪器及其他配套的展示示范。

1.4.3沼液农产品生产技术。

重点发展沼液蔬菜、沼液水果、沼液水稻。参照相关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果树的育苗、嫁接、定植、修建、拉枝、果实套袋、三避栽培、病虫害防治、沼液施肥和治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蔬菜的沼液浸种、基质育苗、整枝、嫁接、授粉、打顶、摘心、沼液施肥和治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水稻种植方面,重点开发沼液黑米、沼液五彩米和沼液杂交水稻,开展水稻种植的沼液浸种、沼液做底肥、沼液施肥和治虫,引导加工糙米和胚芽米,并进行五彩米的配比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开展进一步提升口感和品质的酵素制备,以及酵素与沼液配肥与施肥的技术。以及温室大棚设施农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建设沼气池,开展沼气沼肥的综合利用,其好处是很明显的,而且沼液农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非常好,已被众多文献佐证,毋庸置疑。潍坊蔬菜之所以品质好,能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使用沼液是关键原因。

由于某些现实的原因,上述技术的确存在推广落地难的问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强力政策推动。主要原因是农村务农的中老年人不愿意投资几千上万元修建沼气池,建好了又怕管理麻烦,等等。

本次石首市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行动,为我们的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2.实施方案

2.1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与安全运营管理技术示范。

依托石首市农村合作社基地或企业基地,或村镇其他形式的基地,进行包括沼气池的选址、设计、材料选用、建造、安全运营管理以及曝气池(或曝气桶)、沼渣清理设备、增温遮光等的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开展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并进行实物、视屏、图片、文字方面的展示示范,开展应用推广方面的技术讲座,开展建造技术队伍培训等。

2.2沼气沼肥综合利用技术示范

根据需要,协助石首市建成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2处,重点利用沼气的气调储藏优势,建设蔬菜、瓜果沼气气调储藏室或储藏库,以及粮食沼气气调储藏库。并开展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

建设1处沼肥综合利用展示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展示示范沼肥在各品种栽培的广泛适宜性和优势,以及在无土栽培、水培、拌料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并进行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并进行实物、视屏、图片、文字方面的展示示范。

2.3沼液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

 重点选择消费量大的蔬菜、莲藕、瓜果、水稻进行沼液种植方面的技术服务、指导和展示示范工作,建成23处示范基地。

2.4预期目标

建成35展示示范基地,以便辐射带动石首市经济实用沼气池规模化推广建设,逐步建成上千亩、上万亩的沼液蔬菜、水果、莲藕、水稻生产基地,以高品质沼液农产品开拓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

2.5经费预算

15万元,包括展示示范基地选址调研费用;示范基地选址前的土壤、水质、放射性物质等检测分析费用;沼气池稳定运营期之前的检测分析费用;项目团队的知识讲座、现场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费用以及差旅费;其他未预见费用。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团队,以湖北省林学会园林花卉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肖国增为首席专家,周明芹、安运华、王万喜、郭晓华、吴丽丽、曾峻峰、孙陶泽等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30余人,专门从事城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江汉平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成果显著,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3实施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65432”重大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长江乡村旅游带和江汉平原水乡田园等乡村旅游片区,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的40%以上。推进山、水、田、林、路、房的景观化治理。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湖北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将湖北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荆楚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长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团队,多年来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城乡绿地普查、楠木、南方红豆杉等园林苗木品种选育与栽培养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完成了荆州市纪南镇马店新村、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岑河农场、荆门彭场林场、松滋市黄山头公园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楠木品种审定1个。长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团队依托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拥有城乡规划资质丙级、风景园林设计资质丙级,结合石首市乡村现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成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石首市乡村旅游业发展。

1.4关键技术

1.4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乡村住宅,建筑外部的道路、水体、场地、绿化等空间,农业产业发展等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

1.4.2乡村全域旅游规划。对市、县、镇各级的乡村在旅游特色、旅游线路、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品牌等方面的规划和策划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恩施、荆门、荆州等市、州推广应用乡村20余个,新增产值6亿多元、就业岗位2万个,获评市县级美丽乡村4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实施方案

2.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将适宜于打造省、市级美丽乡村和旅游名村的新村,进行住宅改造、道路、场地、水体、休闲景观设施、绿化、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乡村美好环境,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2.2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与文化品牌策划。对石首市全域的乡村旅游线路、旅游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品牌等进行规划和策划,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2.4预期目标

规划设计省市级美丽乡村4-5个,新增乡村旅游业收入2亿多元,实现石首市全域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需求,带动石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乡村旅游业振兴,建设美好乡村环境。


 

‘荆梨一号’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荆梨一号’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于2016年由长江大学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联合建设,致力于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研究及技术创新。

以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长江大学长江人才计划“杰出人才”,湖北省重点学科“园艺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许锋为首席专家,成员有张威威、廖咏玲、王贵元、叶家保、杨晓燕、王莉娜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30余人,多年来从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培育、性状改良以及采后保鲜等相关研究,选育出梨优良新品种“‘荆梨一号’,并研究出‘荆梨一号’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实施背景

由于在湖北荆州地区梨果生产中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其主要品种仍以黄花梨、湘南梨为主,这2个品种成熟期较接近,品质较差,市场销售压力大,直接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荆梨一号’研究团队多年来在优质梨的选育与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方面开展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团队陆续从国内外各地引进一些效益高、品质好的梨品种(翠冠、圆黄、翠玉、黄金、鄂梨2号、中香、伏梨、启发等),对这些品种进行果实品质分析,从中筛选培育出适于本地生产的优良品种:‘荆梨一号’。该栽培梨树萌芽力强,成枝力较强,直立性强,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都比黄花梨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种植户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本地区农户发展经济、富民强农的重要手段。

‘荆梨一号’产业化推广有利于丰富荆州地区梨的市场多样性,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加区域特色和带动农民增收。符合《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高效园艺作物产业,符合石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符合石首市人民政府与长江大学共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的方案规划。

1.4关键技术

1.4.1荆梨一号’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及主要内容

1‘荆梨一号’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及主要内容

技术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内容

栽培技术

绿色梨标准化栽培技术

‘荆梨一号’棚架栽培技术

‘荆梨一号’种苗生产技术

有机梨标准化栽培技术

上梨下养栽培模式

‘荆梨一号’循环栽培模式及技术

管理技术

‘荆梨一号’病虫草鸟兽害防治技术

‘荆梨一号’修剪技术

土壤有机质提高技术

‘荆梨一号’有机肥施用技术

‘荆梨一号’田间规范化管理技术

‘荆梨一号’灌溉技术

‘荆梨一号’“智慧农业”综合技术与开发

采收与贮藏技术

鲜食‘荆梨一号’采摘技术

‘荆梨一号’专用采摘机械

鲜食‘荆梨一号’保鲜方法

‘荆梨一号’冷链物流技术

‘荆梨一号’果汁技术

‘荆梨一号’质量检测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湖北省多市推广应用,累计面积推广1000余亩,产品优质,亩产2500公斤,示范区域的农户普遍反映果实品质优良,易于栽培管理,适合在荆州地区广泛推广。

 

2.实施方案

2.1‘荆梨一号’新品种选育

将适宜于长江流域的梨树新品种:‘荆梨一号’,引进荆州地区进行选种培育,已与湖北石首市徐锋合作社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为规模化产业应用奠定基础。

2.2 ‘荆梨一号’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通过10年摸索,在湖北各地区及荆州周边地区示范栽培,取得规范化和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充足经验。采用棚架结构对梨树进行栽培,减少农药的使用和病虫害的发生,引用绿色梨生产规范及标准,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更科学优化的标准化绿色梨品的生产技术规范。

2.3 ‘荆梨一号’产业发展策略

2.3.1 推进品牌兴梨,提升市场影响力

2.3.1.1品牌定位

区域品牌名称:翘楚。突出荆楚农业悠久文化,赋予产品区域文化特征,增加‘荆梨一号’文化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突出与其他产区的差异性。避免劣势,锁定高端,以质取胜。加大区域特征文化输出,提高辨识度和认知度。

2.3.1.2品牌内涵

绿色、安全、健康。

绿色‘荆梨一号’,专业品质之选。

2.3.1.3品牌建设

品牌管理:

产品质量标准:示范园、栽培‘荆梨一号’GAP认证、有机认证、绿色认证。

打造产品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农资质量监控、产品质量追溯、农药农残检测。

产品开发、系列化、功能化、针对化。

2.3.1.4 品牌宣传

对产品进行形象包装、品牌宣传和推广。设计追求绿色、安全、

健康、养生、尊贵、高端等特征。

品牌宣传注重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概念-故事-文化三阶段,注入更多感性元素,激发消费欲望。

2.4 预期目标

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全生产产业链分析整理,实践总结,形成生产基地容易复制,生产技术简单操作,可以推广成为“一县一业”式的标准化模式。

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形成优先上市、品质一流的梨果,促使石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