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石首)建设方案

发布日期:2022-04-12 浏览量:

 

 

 

 

长江大学·石首市

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共建方案

 

 

 

 

 

 

 

 

 

     

石首市人民政府

202110

 

 


 

   

 

概    ... 1

1、石首市气候生产条件... 2

2、石首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4

2.1 2020年石首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4

2.2 2021年石首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4

2.3 石首市种植业生产基本情况... 5

2.4 石首市水产业生产基本情况... 5

2.5 石首市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6

3、石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基本情况... 8

3.1 石首市绿色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8

3.2石首市特色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9

3.3 石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提升基本情况... 10

4、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合作创建基础情况... 12

4.1 长江大学办学特色和优势... 12

4.2 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合作基础情况... 14

4.3 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合作成效情况... 15

4.3.1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鸭蛙稻绿色产业发展... 15

4.3.2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区域公共品牌培育... 16

4.3.3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减肥减药示范推广... 16

4.3.4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17

4.3.5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西瓜产业发展... 17

4.3.6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优质油菜产业发展... 17

4.3.7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优质果蔬产业发展... 18

5、指导思想... 19

6、共建原则... 20

6.1 强化分工协作原则... 20

6.2 聚力主导产业原则... 20

6.3 典型示范引领原则... 20

6.4 带动惠农富民原则... 21

7、规划目标... 22

7.1 石首市总体规划目标... 22

7.2 石首市五年规划目标... 23

7.2.1 石首市2021年规划目标... 23

7.2.2  石首市2022年规划目标... 23

7.2.3  石首市2023年规划目标... 24

7.2.4 石首市2024年规划目标... 24

7.2.5  石首市2025年规划目标... 25

7.3 石首市农业产业分行业规划目标... 25

7.3.1 石首市粮棉油发展规划目标... 25

7.3.2 石首市果蔬发展规划目标... 26

7.3.3 石首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27

7.3.4 石首市畜牧业展规划目标... 27

7.3.5 石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 28

7.3.6 石首市农村能源及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目标... 29

7.3.7 石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目标... 29

8、建设内容... 30

8.1 坚持制定方案,探索一个支撑产业模式... 30

8.2 坚持科技攻关,解决一批种养技术难题... 30

8.2.1 蔬菜种植... 31

8.2.2 水稻种植... 31

8.2.3 蛋鸡养殖... 32

8.2.4 小龙虾养殖... 32

8.2.5 绿色防控... 33

8.3 坚持驻点服务,建设一批科技展示基地... 33

8.4 坚持数据运用,建立一批智慧农业园区... 34

8.5 坚持成果应用,建成一批技术服务平台... 34

8.6 坚持联合协作,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 34

8.7 坚持生态环保,打造一批宜居美丽乡村... 35

8.8 坚持开展培训,培养一批科技创业人才... 35

8.8.1 农民教育培训... 36

8.8.2 实用人才培训... 36

8.8.3 农机操作与维修技能培训... 37

9、组织保障... 38

9.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38

9.2 加强服务指导,建立联动机制... 39

9.3 加强项目投入,规范资金管理... 39

9.4 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样板... 40

附件1:示范基地建设主推技术... 41

附件2:石首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领导小组... 79

附件3:长江大学共建石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领导小组... 81

附件4:2021-2022年长江大学石首共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先行县示范基地基本信息... 8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农业农村部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共建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下简称“先行县”)经过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推荐和农业农村部集中遴选,石首市人民政府与长江大学共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

长江大学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石首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石首市委、市政府坚持促进科技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制定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目标要求,结合石首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农业发展现状、特色优势、十大农业产业链和长江大学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制定“先行县”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1、石首市气候生产条件

 

石首位于鄂南湘北,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结合部,既是长江经济带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的覆盖县市,又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门户城市。全市版土面积1427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区、192个村(社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67万,农村户数11.9万户,农村人口46.1万人,农村劳动力24.6万人,常用耕地100万亩,其中水田61万亩、旱地39万亩。是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中国建筑防水之乡。

石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西到东105109千卡/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53.7小时,能充分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年平均气温16. 9。西南部偏高,东北部较低,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971726日),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4.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4. 9℃(1977130日),10℃以上活动积温5212,对发展种养业十分有利;15℃初日至20℃终日的积温在3500℃以上,对双季稻安全生产保证率高,年平均绝对湿度17.4,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雨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为1099 1230毫米,4-10月是农作物速生快长的时期,总雨量859.7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4.5%,这种雨热同季的特点,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年平均无霜期258天,比长江下游要长一个多月,有利于农业的增产丰收。

石首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笔架鱼肚闻名遐迩,明朝时为朝廷贡品,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宴佳肴。鲜嫩可口,营养价值极高。白鳍豚、中华鲟被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对白鳍豚实行“迁地保护”。石首银鱼、四大家鱼、津湖黑鱼、七姊妹朝天椒、桃花山鸡蛋、东山楠竹、石首绿茶等石首特产久负盛名,驰名中外。

2020年,石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亿元,农业总产值7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4元。

2021年上半年,石首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32.8%;农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25.3%;农业服务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半年完成11604元,同比增长24.8%

 

 2、石首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2.1 2020年石首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2020年石首市粮食播种面积80.98万亩,总产量29.92万吨;油菜面积23.44万亩,总产4.13万吨;棉花7.42万亩,总产0.38万吨;蔬菜面积15.02万亩,总产38.5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3万亩、西甜瓜3.6万亩;精养鱼池面积10.78万亩,湖泊增殖渔业面积10.87万亩,发展稻33.4万亩,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其中小龙虾产量4.6万吨;生猪出栏5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禽蛋产量6.2万吨。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6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达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5.4 万千瓦,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23.8万亩,机播面积53.2万亩,机收面积98.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06%

2.2 2021年石首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2021年石首市粮食种植面积90.5万亩,预计总产35万吨。夏收油菜26.46万亩,总产4.42万吨;夏收小麦17.8万亩,总产3.78万吨。上半年,生猪存栏量达32.4万头,能繁母猪量达到3.64万头,生猪出栏22.7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2.56万吨,同比增长6.4%。稳定精养鱼池面积10.87万亩,稻虾面积达35万亩,上半年完成水产品产量4.2万吨。预计2021年全市小龙虾全年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4.44%

2.3 石首市种植业生产基本情况

石首市坚持调整种植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办好粮棉油高产示范样板,带动辐射,加速新技术推广应用,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突破90万亩。2021年油菜喜获丰收,收获面积突破26.46万亩,总产4.42万吨。2020年棉花收获面积7.42万亩,总产0.3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3万亩;西甜瓜面积3.6万亩;中药材面积7000亩;水果面积3万亩;茶叶面积6000亩;蔬菜总产量38.5万吨,实现总产值4.75亿。

2.4 石首市水产业生产基本情况

石首市素有鄂南“鱼米之乡”之美誉,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鱼和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石首市已成为湖北省水产专业大县,水产业也已成为本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境内可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8 条天然河流过境、3 个长江故道、44 个湖泊、11 座水库、21 条人工渠道,为其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74万公顷农业用地,为其发展稻田综合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鱼类资源的多样性,为其水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水产业养殖业已成为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引擎,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石首市大力实施“高效渔业发展战略”,着力调整养殖结构,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通过抓产业发展、科技兴渔、加工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水产健康发展,石首市已形成35万亩小龙虾板块、10万亩大湖生态鱼板块和精养池大白刁板块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建设了泥鳅、鳜鱼、中华鳖、白对虾等名特优养殖技术示范基地5万亩,形成笔架鱼肚、好味源、鄂南明珠、长江明珠等水产品牌。2020年石首市稳定精养鱼池面积10.87万亩,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近33.4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约11.7万吨,其中小龙虾产量4.6万吨。

2.5 石首市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近年来,石首市畜牧业连续出现增长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已经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逐渐转向现代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经营管理,畜牧业的发展步入持续、快速、健康的良性循环状态,相关的基础设备和基础性的工作的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完善和加强,畜牧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石首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为石首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石首市生猪存栏量达32.4万头,能繁母猪量达到3.64万头,2021年上半年生猪出栏22.7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2.56万吨,同比增长6.4%。科学制定打造“湘鄂边区最大生猪生产及加工基地、全省蛋鸡生产和出口第一方阵工作目标,牧原集团目前已建成投产8个分场,设计规模年出栏80万头。四川铁骑力士集团湖北圣迪乐村禽业有限公司优质鸡苗孵化达到4000万羽,商品蛋鸡养殖规模达1000万只,初步形成蛋鸡“繁养加销+出口创汇”产业链。

 

 3、石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石首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谱写了石首绿色农业发展的新篇章。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猪、畜禽、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格局,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四类农产品被列入全国优势产区。石首市先后荣获:全国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示范县、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统防统治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先进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3.1 石首市绿色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石首市大力发展清水鱼养殖模式,成功收回44个国有湖泊,实施人放天养,大湖生态养殖面积达13.8万亩。初步形成石首再生稻、鸭蛙稻、虾稻等特色绿色水稻种养模式。石首“鸭蛙香稻”产业为国内首创,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顶层设计,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环保研究所、长江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行“稻++蛙”绿色生产模式,水稻生产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稻鸭蛙模式种植面积达2万亩,再生稻达到6万亩以上,虾稻35万亩。高基庙镇百子庵村、团山寺镇长安村和过脉岭村这些“鸭蛙稻”基地展示了多维度融合推动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方面所开展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影响深远。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其全球性含义国际绿色发展研讨会、全国绿色防控现场会、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湖北省水稻高质量发展现场、绿色防控现场会等先后在我市召开。20216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和湖北省作物学会在石首市召开湖北省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研讨暨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观摩和交流培训活动。

3.2石首市特色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石首市特别注重于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7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金祥米业、荆襄九郡、长生种植合作社、霞松种植合作社等4家企业及合作社联合打造鸭蛙香稻堪称生态农业典范;徐锋西甜瓜屡获殊荣,瓜蔬产业引领贫困户增产增收;以隆丰、坝源五林等种养合作社和海铧水产等为代表的虾稻产业,排名全国前十位;鑫盛农牧、凤来土鸡引领禽、蛋产业不断向前;石首成功引进养猪上市企业河南牧原集团,石首生猪养殖有望突破100万头;依托天然资源,农投公司、江外江致力打造清水鱼产业;金平水产合作社大白刁、晨源水产合作社鸡尾虾则是特色水产产业的佼佼者,更有国家级老河口“四大家鱼”原种场、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为水产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笔架鱼肚、天鹅洲银鱼、洲滩荻笋、桃花山土鸡蛋等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声名远播。

3.3 石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提升基本情况

近年来,石首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切实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全市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逐年提升。根据湖北省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体系,石首市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综合得分79.43为分,而综合得分达到90分则可认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间有近10分的差距,表明石首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差距。从基本情况来分析,“四”高的达标情况(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农民收入达标率为94.5%;土地生产率达标率为93.7%石首市耕地面积100.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1.77万亩,“两区”划定面积56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65.08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标率为85.7%;劳动生产率达标率76%。“六”化的达标情况(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从高到底排列)分别是城乡一体化92.1%;农田标准化达标率84.4%;社会化服务达标率79.9%;生态良性化达标率62.7%;管理科学化达标率57.1%;操作机械化达标率54.5%

3.1  石首市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评估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权重

标准值

实际值

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达标率%

得分

达标率%

得分

劳动生产率

劳均农业总产值

10

40000

3040

76

7.6

76

7.6

土地生产率

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

5

85000

80500

94.7

4.74

93.7

4.7

每公顷粮食面积产量

KG

5

6500

6025

92.7

4.63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10

70

60

85.7

8.57

85.7

8.6

农民收入

农民人均年收入

10

20000

18893

94.5

9.45

94.5

9.4

农田标准化

有效灌溉率

%

5

95

83.2

87.6

4.38

84.4

4.2

旱涝保收率

%

5

80

65

81.2

4.06

操作机械

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

千瓦

10

4

2.1778

54.5

5.45

54.5

5.4

服务社会化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

%

5

100

100

100

5

87.3

4.4

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5

80

59.7

74.6

3.73

管理科学化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5

60

28

46.7

2.33

57.1

2.9

25岁以上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

5

12

8.1

67.5

3.37

生态良性化

森林覆盖率

%

10

45

28.2

62.7

6.27

62.7

6.3

城乡一体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5

60

50.5

84.2

4.21

92.1

4.6

平均期望寿命

5

76

78.9

100

5

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

79.43


 4、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合作创建基础情况

 

长江大学于2003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长江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湖北省共建高校,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置24个学院,设有102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201人。校园占地面积4742亩,校舍建筑面积10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25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工程中心125个。

4.1 长江大学办学特色和优势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实现突破,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人才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作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75个二级学科,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生近40000人。学校秉承“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等育人优良传统,累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各类人才近50万人,他们奋战在国家石油、农业、教育、医疗建设事业的主战场,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赵传宇等一批先进代表;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每年稳定在2.5亿,科研体量在湖北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2项;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三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行列。

省部共建以来,农科取得显著的成绩。一是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普通本科考研率达40%,农学等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11。二是科研成果质量提高。建成3万平方米农科创新大楼、2000亩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生命科学测试中心共享创新平台,在“黄鳝、水稻、楠木、兽药、生姜、油菜、小麦、大豆、西瓜、龙虾、柑橘、中药材”等产业技术领域,选育了40多个农林新品种,27项技术获得省部级奖。三是服务产业效益突出。学校与国内200多家农业企业、县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以试验示范、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主要方式,服务产业发展。 “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亿多元;“鳝鱼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 项目,助推行业年产值提升150亿元;“利用农作物自身遗传多样性的抗逆稳产种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 5.345 亿元。学校自主研发的猪圆环2型基因工程类病毒颗粒疫苗,批签发数量在国内35家竞争产品中保持绝对领先,连续八年国内市场占有率85%以上;学校“黄鳝养殖与苗种繁育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团队”荣获“2019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荣誉称号。长江大学获批“全国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示范单位”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4.2 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合作基础情况

长江大学与石首市政府,长期合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先后从长江大学共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余项,引进作物新品种1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5项,开展培训200多人次,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长江大学围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总要求及长江大学与本单位签订的各年度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科技下乡次数100多次,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数300多人;带动农业科技户数1000多户。长江大学在石首市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示范优质新品种10个,优质水稻减肥、减药增效绿色生产集成新技术示范8项。

4.3 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合作成效情况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先后在石首市推广应用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同时,还充分利用老师优势,深入村组,把农户生产,切实加强农民培训,加强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和农村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效益高,长江大学先后扶持了天字号瓜蔬股份合作社、曾威家庭农场、长生水稻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利用科技优势扶持做大做强。

4.3.1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鸭蛙稻绿色产业发展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推行“稻++蛙”绿色生产模式,综合进行技术集成示范,减少了示范成本,增强了示范效果,水稻生产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是实现多效合一的农业新模式。“鸭蛙香稻”头季每亩产量达530.5公斤、再生稻每亩产量达245公斤、成鸭每亩产量达23.8公斤,“鸭蛙香稻”米每公斤价格为10-60元,对比一季中稻亩平增产200公斤左右,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示范区连片规模发展,助推土地集并流转、规模经营,带动鸭子、青蛙健康养殖,有效延长产业链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3.2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区域公共品牌培育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扶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培育了“石之首鸭蛙香稻”区域公共品牌。在石首市稻鸭蛙产销协会“石之首鸭蛙香稻”品牌的推动下,形成了“四社两企”(湖北荆襄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石首市金祥米业有限公司、石首市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石首市霞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石首市荆苏农业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石首市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销模式,由两家企业统一收购加工,并且将区域公共品牌免费授权给上述社企使用,使产品价值提升得到了进一步的催化。

4.3.3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减肥减药示范推广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推广减肥减药项目,通过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措施,我市化肥农药减量成效显著。2020年我市化肥年用量为:实物量9.52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1065吨。纯量:2.48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409吨。亩使用量为:耕面,纯折每亩24.82公斤,与上年相比每亩减少0.45公斤。播面,每亩纯折18.97公斤,与上年相比每亩减少0.45公斤。2020年我市农药使用量2332吨,比去年减153吨,同比减6.16%。比2015年减少443吨,2015年减少15.96%。通过多年的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比较显著,我市得到市、省、甚至全国的认可,全国绿色防控会议和湖北省绿色农业培训班先后在我市召开,2020年我市获评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4.3.4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推广绿色防控项目,给予绿色防控项目的支持,先后在石首培植了20个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上安装太阳能频振式灯诱100盏、高空灯12盏,二化螟性性诱捕器1万套,2万枚诱芯,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4000套,二化螟监测设备1台,草地贪夜蛾监测设备2台,生物农药5.5万包。

4.3.5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西瓜产业发展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扶持西甜瓜产业发展,指导大棚西瓜种植,并派2名农业技术专家到天字号瓜蔬专业合作社驻点搞好技术指导。示范推广西甜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使石首西瓜种植面积达3.6万亩。为切实加强“天字号”西瓜品牌的宣传,协助办好“石首瓜 甜万家”网络直播带货“2020年湖北石首第五届西瓜节”,通过央视新闻+、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长江云、云上垄上、西瓜视频、抖音、快手、斗鱼等9大平台同步全程直播,全网关注人次达50.6万人次。

4.3.6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优质油菜产业发展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推广优质油菜,加强油菜绿色高效技术示范,实行油菜统一供种,全市油菜收获面积23.3万亩,总产4.1万吨,推广油菜轮作试点面积6.52万亩,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机耕机播,实现了油菜“双低”优质化,提升了油菜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全市油菜生产。

4.3.7 长江大学扶持石首市优质果蔬产业发展

长江大学在石首市扶持优质果蔬产业发展,石首市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市蔬菜总面积15.02万亩,总产量38.5万吨,其中发展设施蔬菜1.3万亩,石首市引进长江大学设施精淮智慧蔬菜栽培技术,推进发展以遮阳网、防虫网为主的设施栽培,大力开展果蔬新品种推广应用,农民收获高产高效

 

5、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石首市“十五”规划新起点,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构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石首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石首市依托长江大学科研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集聚石首,构筑石首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推动石首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石首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创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样板。

 

6、共建原则

 

6.1 强化分工协作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石首市委、市委政府的主导作用,长江大学的支撑作用,湖北省、荆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汇聚长江大学农业科教力量,统筹好各渠道资源,促进各方面深度合作与开放共享,形成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合力。

6.2 聚力主导产业原则

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石首市主导产业,依托长江大学科研优势。围绕石首市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通过共建平台、联合攻关、协同推广和品牌创建等方式,实现长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石首市农技服务精准供给,推动石首市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6.3 典型示范引领原则

坚持结合长江大学的科研优势,关键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结合石首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通过科研示范,科技赋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树立高产高效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石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

6.4 带动惠农富民原则

石首市坚持以人才支撑、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为重要支撑,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长江大学增强学校重大农业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集中攻关能力,提升学校农业科研创新能力;立足石首市开展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通过石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分享长江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让石首农业产业效益,变成石首市农民收益。


7、规划目标

 

7.1 石首市总体规划目标

石首市全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优质粮油、特色蔬菜、清水鱼、生态畜产品、精品水果、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力争通过5年时间,石首市三品一标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全省平均水平,本地农民接受高素质培训和中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农村科技人才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2%以上,农膜回收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到2025年,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市。农业产能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产能全面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城乡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乡村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2 石首市五年规划目标

7.2.1 石首市2021年规划目标

2021年长江大学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全力支持石首农业发展,全力支持石首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力推进石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石首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力争达到97%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3%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9%以上。石首市政府长江大学合作,推广水稻、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鸡、牛新品种示范推广,示范新品种10个;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优质水产生产技术示范,特色蔬菜生产技术示范,优质高效油菜技术示范、优质家禽养技术示范,鸭蛙稻生产技术示范;打造千亩现代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及标准化现代技术综合示范园;创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搭建智慧农业数据体系。

7.2.2  石首市2022年规划目标

 2022年石首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2%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4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持续开展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种苗生产、有机肥替代、双水双绿、化肥机械深施、土壤处理、高温闷棚、水肥一体化、避雨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持续开展水稻、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鸡、牛新品种示范推广,示范新品种10个。持续建立绿色高效优质油菜、特色蔬菜、鸭蛙稻、虾稻等示范基地。

7.2.3  石首市2023年规划目标

 2023年石首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4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以上。依托长江大学科研优势,持续开展绿色农业新技术示范,形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优质高效轻简绿色生产技术。持续示范推广长江大学研发的稻、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鸡、牛新品种,示范新品种10个。持续建好标准化蔬菜、水肥一体、特色瓜果、鸭蛙稻、优质稻、虾稻、生态鱼示范基地。

7.2.4 石首市2024年规划目标

2024年石首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4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2%以上。依托长江大学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建设温湿控制、视频监测、智能感应、地力监测等智能感应系统。持续示范推广长江大学研发的稻、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鸡、牛新品种,示范新品种10。持续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示范绿色防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新技术。持续建设好鸭蛙稻、虾稻、清水鱼等示范基地。

7.2.5  石首市2025年规划目标

2025年石首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加快推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持续建设智能感应、温湿控制、视频监测、地力监测等智能感应系统。持续示范推广长江大学研发的稻、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鸡、牛新品种,特色瓜果、鸭蛙稻、优质稻、虾稻、生态鱼等新技术,加强标准化生产,建成全省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区。帮扶粮食、水产品、油料、畜禽加工企业,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鸭蛙稻”“清水鱼”“”笔架鱼肚等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品牌价值显现

7.3 石首市农业产业分行业规划目标

7.3.1 石首市粮棉油发展规划目标

石首市以农业绿色生产为重点,通过技术示范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农业科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药、化肥用量持续减少,农业持续增效。每年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试验、示范不少于10项,主推技术2项,编发《植物保护》、《农机推广》、《专家大院工作简报》等技术资料30期,发放技术资料3万份,对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或科技大户30个,开展生产调查30次,生产指导服务300人(次),举办推广现场、观摩交流活动30次,培训1000人次;推广科学施肥技术,示范区肥料施用量减少3%、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5%以上,亩平均节本增收30元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处置率达到100%,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7.3.2 石首市果蔬发展规划目标

    石首市坚持“稳量提质增效添绿”的工作思路,调减大路菜、发展优质菜、拓展特色菜,以品种、品质、品牌为重点,巩固提升特色蔬菜产业,加强蔬菜加工业,石首市蔬菜(含西甜瓜)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量52.5万吨左右,发展玉米西兰花5万亩;发展地方特色蔬菜(天鹅洲狄笋、桃花山竹笋、上津湖野生莲藕)5万亩;发展设施瓜瓜菜5万亩;发展冬瓜南瓜甘蓝白菜5万亩;发展芥菜、豇豆、藠头5万亩;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5万亩;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引进和培育优良新品种,发展设施果树(葡萄),实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建设蔬菜加工园。扶持培育本地蔬菜加工主体;引进1-2家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

7.3.3 石首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石首市力争到2025年,水产养殖技术明显增强、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效益稳步提升,水产养殖业产值突破25亿元,水产品第三产业产值突破2亿元(其中餐饮1.2亿元,流道、休闲、文化等产值0.8亿元);创建1-2个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试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基本成熟;实现智慧水产养殖系统覆盖我市50%以上水产养殖经营主体,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创建长吻鮠加工企业一个,创建品牌一个,特色淡水产品加工企业达8家以上,加工业产值达35亿元;全市池塘和稻田综合种养养殖尾水处理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基本完成全域10.78万亩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任务,实现全市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7.3.4 石首市畜牧业展规划目标

    石首市坚持推动蛋鸡养殖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转变。以湖北鑫盛农牧有限公司梓楠堤蛋鸡养殖基地数字化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带动全市60家以上蛋鸡养殖规模场实现从育雏育成、疫病防控、饲养管理、蛋品质量检测、销售等全过程的物联互通;形成从源头到投入、生产、产出各环节的数据追溯体系,实现企业管理精准化、经营智慧化、服务在线化,示范带动产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坚持加快沼液还田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以石首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在江北片区建成投产的一、二、三、四、六、九、十场为中心,全面实现养殖场区内所有粪污进行统一收集,通过密闭管道输送到环保区进行固液分离处理。固粪用作有机肥原料,液体进黑膜沼气池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进入沼液暂存池,依靠周边的蔬菜基地和大田作物,加快沼液还田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坚持加快区域性有机肥厂和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以江北片区石首稼宝生物肥业有限公司、江南片区荆州华沃正旺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全市规模养殖场完善配套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和就近利用土地消纳粪肥的田间管网建设。支持第三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接种植基地配套建设田间储粪池、铺设田间输粪管网,打通还田最后一公里,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畜牧业发展全面走向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7.3.5 石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

      石首市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1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69万亩,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1万亩,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3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万亩)。

7.3.6 石首市农村能源及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目标

    石首市深入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受益面积5600亩,联合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积极构建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点上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025年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2%以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绿色发展。2021年,全市“三沼”综合利用新增受益面积1600亩,2022-2023年,受益面积新增2000亩,2024-2025年,受益面积新增2000亩;2021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万吨,2022-2023年,农作物秸秆年综合利用达9万吨,2024-2025年,农作物秸秆年综合利用达10万吨。

7.3.7 石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目标

    石首市2021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0300人。到2025年,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15002000人。2021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00人次;到2025年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0005000人次。2021年农机操作与维修技能培训300500人次;到2025年实现农机操作与维修技能培训15002500人次。

 

 

8、建设内容

 

8.1 坚持制定方案,探索一个支撑产业模式

石首市政府以长江大学为技术依托,围绕水稻、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鸡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涉农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筹划运行新模式,建立“市委市政府+长江大学+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队伍+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模式,推进鸭蛙稻,虾稻,瓜稻,瓜瓜菜,稻田综合种养,林间散养土鸡等优化高效模式发展,培植强势品牌,加强科技服务,补齐发展短板,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三产融合,打造全产业链。

8.2 坚持科技攻关,解决一批种养技术难题

石首市在农业产业发展短板,主要表现在: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不多;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不够,农业发展综合种养模式不新;智慧农业发展不够,农产品品质、绿色防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息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还有强烈需求。依托长江大学科技优势,针对石首市创建先行县的产业需求和技术难点,开展联合攻关和系统集成组装,重点帮助解决绿色防控技术、黄蟮特色养殖、黄桃、虾稻、鸭蛙稻等标准化生产,瓜瓜菜新模式、新品种推广应用,切实加强“鸭蛙稻”“笔架鱼肚”等品牌建设。

8.2.1 蔬菜种植

石首市是蔬菜生产大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38.5万吨。石首市蔬菜产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缺失加工技术,导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乏优质高效轻简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品质不高。依托长江大学蔬菜专家团队,加强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示范;示范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提升主产区蔬菜集约化育苗供给能力;集成示范蔬菜优质高效轻简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减药、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技术和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蔬菜高效模式,提升蔬菜种植经济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做大蔬菜加工,品种更新改良、采后清洗分拣、贮藏保鲜包装、开展新产品研发及新工艺关键技术,提高蔬菜利用冷链提高采后处理能力,实现加工转化增值。

8.2.2 水稻种植

石首市是水稻生产大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0多万亩、产量25万吨。石首市水稻产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全市种植水稻品种多达50多个,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优质稻谷品种推广力度不大;全市高档优质稻发展不多,与市场对高档优质稻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市大米品牌多,名牌产品少,石首鸭蛙稻与其它知名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影响力还有很大差距。以长江大学为技术依托,培育适合石首市生态条件的高端优质水稻品种,开展标准化生产,提升稻米品质;开展水稻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升稻米品牌;开展高效绿色栽培,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生态控制、理化诱控、人工释放天敌控害、生物农药防治等生物防控技术,提升稻米品质;打造优质知名品牌,加大鸭蛙稻品牌扶持。

8.2.3 蛋鸡养殖

石首市常年家禽出笼500万羽,禽蛋产量6万吨,全市家禽养殖产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标准化的养殖技术服务;缺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依托长江大学动物学院,推广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产蛋期间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替代抗生素或化学合成兽药,实现无抗养殖,做好蛋鸡舍内通风换气,严格执行鸡群饲喂、疫病防控等制度,推进蛋鸡精细化管理。采用好氧发酵实现鸡粪肥料化生产,加快鸡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2.4 小龙虾养殖

石首市常年发展虾稻33万亩,小龙虾产量4.5万吨,全市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绿色养殖技术服务,改良养殖水质。依托长江大学,科学养殖小龙虾,通过使用茶粕、茶皂素等清除野杂鱼,苗种放养时将苗种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环沟内水中,适时调控水位并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环境改良剂改良水质及底质;养殖期间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饵料,饵料种类有配合饲料、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

8.2.5 绿色防控

石首市常年种植农作物140万亩。绿色防控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作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依托长江大学,推行健身栽培,切实加强水肥管理,推行生态工程控害,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选用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推行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

8.3 坚持驻点服务,建设一批科技展示基地

长江大学组织技术团队到石首市蹲点指导创建工作,技术团队以三级、二级教授为主,组织研究生到天字号瓜蔬、鸭蛙稻、虾稻等基地驻点指导,组织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重点打造集试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展示基地、人才实训基地。《2021-2022年长江大学石首共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先行县示范基地基本信息》见附件12021-2022年长江大学石首共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先行县示范基地主推技术》见附件2

8.4 坚持数据运用,建立一批智慧农业园区

石首市政府依托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电信学学院,整合项目资源,开展天字号、鸭蛙稻等智慧农业示范区创建,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协调农作物生长水、肥、气、热等条件,切实提高智能化水平。安装智能闸口,改造灌溉系统,实现灌溉智能化。采用遥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技术,进行大田数量、空间位置与地理环境的精准感知与信息获取,实现生产基地数字化;使用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虚拟水稻、果蔬生长模型,形成水稻、果蔬生长发育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气候、栽培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水稻、果蔬进行系统的动态模拟和预测。

8.5 坚持成果应用,建成一批技术服务平台

石首市政府依托长江大学科技处,加快引进农学院、园林学院、动科学院等研科院所研发的水稻、粮棉油、蔬菜、瓜果、水产、禽类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石首推广应用,办点示范,辐射带动,切实加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6 坚持联合协作,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

石首市切实加快引进长江大学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扶持湖北鑫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四生水稻专业合作社、霞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山水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湖山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南鑫蔬菜、康鑫西兰花、坝源五林虾稻基地、宗尧鸭蛙稻基地、山水源火龙果基地、群鑫缘葡萄基地、曾威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做大做强,切实加强长江大学研发的优质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作物多样性种群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双杂双优栽培、蔬菜产业加工技术、黄鳝种苗繁育及健康养殖新技术应用。

8.7 坚持生态环保,打造一批宜居美丽乡村

石首市依托长江大学,构建“环境+生态”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环境生态研究、植物生态与环境修复研发、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应用,集成涝渍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田间污染与生态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油田废水处理技术、生态循环生产技术、生态景观技术等团队,加快形成农业生态综合治理供给体系与服务体系,建立产业生态化服务示范区,加快推进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建设李花山村、大公湖村、挖口子村、高陵岗村、易家铺村、新巷口村、披甲湖村、杨苗洲村宜居美丽乡村。

8.8 坚持开展培训,培养一批科技创业人才

石首市坚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养“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1万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依托长江大学的优质的师资力量,组织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创业人才、科技能手、种田大户到长江大学培训,切实提升种养水平、经营水平、创业水平。组织实施青年农场主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农技+农机-农经-农商”等新型创新型人才,扶持康鑫合作社,曾威家庭农场,天字号合作社,元丰合作社等田间学校发展。

8.8.1 农民教育培训

利用长江大学的资源与优势,形成培育合力,开展以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等培训类型为重点,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培育高素质农民。重点围绕我市粮油、蔬菜、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开展农机服务的生产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开展培育。石首市2021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0300人。到2025年,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15002000人。

8.8.2 实用人才培训

坚持依托长江大学科教优势,提高石首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从业技能,及时普及与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在动物防疫、水产养殖、生态环保、减肥增效、绿色生态上加大培训力度。石首市2021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00人次;到2025年,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0005000人次。

8.8.3 农机操作与维修技能培训

农机手是农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通过对专业农机手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进一步促进机手熟练掌握运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装备,加快农机化主推技术到位率,切实提升机手关键环节操作水平和作业质量,达到向农机作业质量要产量、要效益、要生态的目的,为粮食稳产增产、农业节本增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石首市2021年农机操作与维修技能培训300500人次;到2025年实现农机操作与维修技能培训15002500人次。

 


 

 

9、组织保障

 

石首市政府与长江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的组织实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加强组织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石首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领导小组,石首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负责,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综合指导和政策落实。建立协调机制,开展相关部门不定期会商,听取意见建议,适时完善相关方案。快速启动项目建设,切实加强项目资金保障,依靠长江大学科技力量,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结合石首市农业发展,依托长江大学支撑,结合长江大学编制的石首市乡村振兴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十大农业产业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实施方案,建立共建工作专班,协调推进方案的组织实施。

对口技术单位长江大学成立共建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共建领导专班,统筹各类科教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为先行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全产业链,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开展共建生产标准化、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9.2 加强服务指导,建立联动机制

石首市坚持建全工作机制,建立建立协调机制,开展定期会商。石首市委、市政府与长江大学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构建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长江大学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和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石首市委政府主导、长江大学科技支撑、多方联动共建机制新模式。石首市依托长江大学的教授资源优势,长江大学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到石首开展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强化技术应用服务指导。

9.3 加强项目投入,规范资金管理

石首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市财政专项列支,整合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投入农业科技现代化先县创建工作。严格项目绩效评估考核,项目运行过程中切实加强监督。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明确专人、专帐、专户、专档管理,确保项目资金的管理规范,做到专款专用。

9.4 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样板

石首市政府依托长江大学科技优势,长江大学组织教授学生到石首市驻点开展创建活动,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典型,相互交流,推进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等科技方面的成效,营造良好氛围,形成示范效应。

 


 

附件1:示范基地建设主推技术

         

鸭蛙稻绿色生产模式的优化与应用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鸭蛙稻绿色生产模式的优化与应用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章勇为首席专家,朱波、金涛、杨军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等,多年来从事稻田种植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与应用。石首市是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20-2022)特色优质水稻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示范基地,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是技术团队主要负责人。

1.3实施背景

近些年来石首市大力发展水稻绿色轻简化栽培模式,初步形成再生稻、鸭蛙稻、虾稻等特色绿色水稻种养模式并存局面。石首“鸭蛙香稻”产业为国内首创,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顶层设计,长江大学、中科院生态环保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行“稻++蛙”绿色生产模式,水稻生产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稻鸭蛙模式种植面积达2万亩,再生稻达到6万亩以上,虾稻达35万亩。高基庙镇百子庵村、团山寺镇长安村和过脉岭村这些“鸭蛙稻”基地展示了多维度融合推动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方面所开展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影响深远。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其全球性含义国际绿色发展研讨会、全国绿色防控现场会、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湖北省水稻高质量发展现场、绿色防控现场会等先后在石首市召开。20216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作物学会在石首市召开湖北省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研讨暨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观摩和交流培训活动,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作了大会专家发言。

1.4关键技术

1稻鸭蛙模式的优化。包括水稻品种、鸭蛙数量及投放时间的优化,引入最新香稻品种,做到更科学更合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好。

2)品牌打造与综合效益提升。借助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打造鸭蛙稻香稻米品牌、鸭蛙稻稻田鸭品牌、鸭蛙稻稻田蛙品牌,全方位提升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评价与价值提升。在高基庙镇百子庵村与荆州市农科院合作,研究鸭蛙稻模式在控草、控虫、防病方面的效应,以及减肥减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效果,进一步明晰鸭蛙稻模式的优化机理与理论价值。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鸭蛙稻模式在石首、仙桃等地推广5万亩左右,每亩增加纯收入2000元,特别是减肥减药等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已经成为石首水稻的名片。

2.实施方案

2.1示范应用荆占2号、荆香优72等水稻新品种。高基庙镇百子庵村、团山寺镇长安村和过脉岭村这些“鸭蛙稻”基地示范推广荆香优72等水稻新品种,并进行鸭、蛙、稻等不同品种、不同数量及不同配比的田间试验示范。力争两年内推广应用到5万亩。

2.2 改良品种,全力打造鸭蛙稻米品牌。在现有品牌基础上,引进有香味的优质品种“荆香优72”等,打造鸭蛙稻香米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模式的经济效益。

2.3 生态效益评价与价值提升。在高基庙镇百子庵村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通过大田试验,重点比较研究鸭对稻田杂草的防除效应,鸭蛙对水稻的除虫效应,以及与常规稻田相比,鸭蛙稻模式的减肥减药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鸭蛙稻模式的能值评价、模式公益功能的经济评价等,以提升鸭蛙稻模式的综合价值,挖掘其生态价值与理论意义。

3. 预期目标

集成优化鸭蛙稻绿色生产技术,两年内推广应用5万亩,每亩增加纯收入2000元以上;全力打造“鸭蛙稻香米”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提升100%;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每年培训农民800-1000人次。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篇,大会报告2-3次,全力宣传鸭蛙稻模式。

4.经费预算

行号

科目

预算经费

说明

1

经费合计

30.0

 

2

(一)直接费用

27.0

 

3

1、设备费

0.0

 

4

2、材料费

4.5

种子,肥料,试剂耗材等

5

3、测试化验加工费

2.0

水质、土壤、稻米等检测化验等

6

4、燃料动力费

4.0

来去租车费、排灌、电费等

7

5、差旅费

3.0

基地工作、学术交流等

8

6、会议费

1.0

现场交流、成果评价等

9

7、出版/文献/信息传播/

1.0

技术资料、版面费等

10

8、劳务费

9.0

学生助研、工人劳务等

11

9、专家咨询费

1.0

院士专家指导评审咨询等

12

10、管理费

1.5

5%的管理费

13

(二)间接费用

3.0

参加项目专家的绩效

14

其中:绩效支出

3.0

 

 

 

“荆香优72”——虾稻模式专用水稻新品种的示范应用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荆香优72”——虾稻模式专用水稻新品种的示范应用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章勇为首席专家,团队成员朱波、金涛、杨军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等。多年来从事稻田种植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与应用,特别是虾稻共生模式的优化与应用,刘章勇教授为湖北省“十四五”水稻全产业链建设专家组成员。

1.3实施背景

石首市现有虾稻模式面积35万亩左右,由于重虾轻稻以及没有合适的专用水稻品种,每年约有1/3 的农民亏损,水稻产量低质量差也不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努力,自主选育出虾稻模式专用的水稻新品种“荆香优72”, 2021年已经通过湖北省水稻新品种审定。

“荆香优72”的突出优点:(1)米质优:长粒形、香型优质稻,米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部标二级)。   

2)产量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62.01 公斤,比对照黄华

占增产 7.46%。(3)抗病性强: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 3.53.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3 级,中抗稻瘟病。(4)熟期早:全生育期 117.3 天,比对照黄华占短 0.1 天。(5)香味明显。

1.4关键技术

“荆香优72”产量高品质好抗倒有香味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荆香优72”为专用“虾稻”品种,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抗倒性好的综合优势,适宜虾稻共作或虾稻连作种植。通过该品种推广应用,带动全市“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规模化发展,既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又增加了养殖收入,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石首虾稻35万亩,“荆香优72”亩产约670公斤。通过稻米品质提升,稻谷收购单价约高出普通稻谷0.2/斤,亩增收268元,35万亩稻田合计增收达0.938亿元;二是按照亩增产40公斤稻谷测算,可实现累计新增优质稻谷产量1400万公斤,为种植业带来直接增产收益约0.52亿元; 三是通过发挥综合种养效益,亩可减少化肥、农药购买及施用人工成本约120元,推广区35万稻田可实现节本增效0.42亿元。3项合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9亿元以上。

2.实施方案

1)适时播种。以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为适宜播期,大田一般亩用种量 1.52.0 公斤,播种前宜用咪鲜胺浸种。

2)科学除草。播种后 3 天、秧苗 3 1 心期和分蘖期及时除草。

3)科学管理肥水。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一般亩施纯氮 1011 公斤,氮磷钾比例为 1:0.5:0.8。浅水勤灌促分蘖,够苗后及时晒田防倒伏,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直至黄熟。

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3. 预期目标

2022年推广应用10万亩,2023年推广应用20万亩以上。

 

 

石首市“天字号”瓜蔬绿色立体栽培模式的试验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石首市“天字号”瓜蔬绿色立体栽培模式的试验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本项目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实施。长江大学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章勇为首席专家,朱波、金涛、杨军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等,多年来从事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与应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任俭副研究员为首的团队长年从事西甜瓜及蔬菜栽培研究,与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有持久合作

1.3实施背景

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是石首市重点支持建设的有代表性龙头企业,是国家菜篮子基地和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是荆州市首家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合作社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生产的瓜蔬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验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注册的“徐锋”牌瓜蔬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及湖北省十大品牌,2019年合作社理事长徐锋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研发应用瓜蔬减肥减药绿色增效技术、设施瓜蔬优质高效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等,2021年以长江大学刘章勇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了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1.4关键技术

1瓜蔬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控制、免疫诱抗、“四诱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合作社绿色防控水平,为瓜蔬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2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创新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季节、空间进行瓜蔬立体搭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轮作克服连作障碍、绿色轻简化栽培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形成产---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联动,为合作社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农业面源污染与土壤修复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院士专家站的建立,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及跟踪管理系统,着力推进土壤健康,促进质量农业、品质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搭建人才技术创新平台。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瓜一瓜一菜”减肥减药种植新模式,促使塑料大棚种植的瓜蔬作物亩平年收入达2.5万元,社员人均增加收入在3万元以上,特别是减肥减药等生态效益更加显著,成为荆州乃至湖北瓜蔬绿色种植的名片。

2.实施方案

1)集成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与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在生态控制、免疫诱抗、“四诱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并在前期研究试验基础上在新沟、黄金楼、泥南、黄木山、黄金湾5个无公害瓜蔬种植基地进行示范应用,总面积近3000亩,塑料大棚1200个。

2)创新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创新“甜瓜-辣椒”等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季节、空间进行瓜蔬立体搭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甜瓜、西瓜、甜玉米、火龙果、草莓、莴笋、辣椒等作物的轮作换茬克服连作障碍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3)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核心大棚区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及跟踪管理系统,着力推进土壤健康;搭建人才技术创新平台,设立并发展“湖北省西甜瓜工作室”或者湖北省西甜瓜实验室”,并开展实用技术的精准对口培训,促进瓜蔬产业可持续发展。

3. 预期目标

集成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两年内推广应用1万亩和3000个大棚,每亩增加纯收入5000元以上;将“徐锋”牌瓜蔬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提升100%;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每年培训技术骨干80-100人名。

 

4. 经费预算 (单位:万元)

 

行号

科目

预算经费

说明

1

经费合计

20.0

 

2

(一)直接费用

18.0

 

3

1、设备费

0.0

 

4

2、材料费

12.0

种子补贴(每斤补贴0.5-1.0元)

5

3、测试化验加工费

0

 

6

4、燃料动力费

2.0

来去租车费、排灌、电费等

7

5、差旅费

1.0

基地工作、学术交流等

8

6、会议费

0

 

9

7、出版/文献/信息传播/

0

 

10

8、劳务费

2.0

 

11

9、专家咨询费

0

 

12

10、管理费

1.0

5%的管理费

13

(二)间接费用

2.0

参加项目专家的绩效

14

其中:绩效支出

2.0

 

 

小麦抗病新品种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小麦抗病新品种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创新团队以博士生导师方正武为首席专家,马东方、王书平、张迎新、陈旺等博士和研究生20余人,专门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

1.3实施背景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00万亩左右,石首小麦面积17.8万亩,稳定和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我省和石首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但小麦抗病新品种缺乏,影响我省小麦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危害最大的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引起,于小麦开花期侵染穗部小花,在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沿穗轴不断扩展,产生和积累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 NIV)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lZEN)等毒素,严重时导致穗轴发黑、整穗死亡、籽粒干瘪,进而降低产量、损害品质,产生的毒素更对人、畜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生产上缺少综合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是影响我省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近20年间我省共审定小麦品种58个,其中可以中抗小麦标准的小麦品种不足5个,目前江汉平原小麦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千粒重低等缺陷。因此,筛选和推广高产多抗小麦品种以满足我省和小麦生产需要。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抗赤霉病高产品种,是解决制约我省小麦产业的“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1.4关键技术

1.41全程小麦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示范。小麦轻简化播种、防病、收获等全程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

1.4.2小麦新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示范。从目前新审定的小麦抗赤霉高产新品种中进行筛选和比较试验,进而推广示范,提升石首小麦产量和种植效益。

2.实施方案

2.1小麦新品种应用示范。将适宜于长江流域的小麦新品种系列(长糯麦1号、长麦8号、长麦5号、扬麦20、扬麦33等和郑麦9023)引进石首地区进行应用示范,以筛选评价最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为规模化产业应用奠定基础。

2.2小麦轻简栽培技术示范。种植减药且适合湖北生产的综合抗性优品种,并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苗期条锈病。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促进小麦提质增产。

2.3小麦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引进小麦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病害绿色防控、小型智能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示范。

2.4预期目标

集成小麦新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每亩小麦增产50kg、增效150元,节本100元,推广10万亩,创建增效3000万元万,带动石首小麦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同时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和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计划培训从事小麦品质创新研究人员20人次,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30人次,培训和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50人次,带动50个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2.4经费预算

  本项目实施预算总经费20万,其中差旅费5万元;试验材料费10万员;人员劳务费5万元。


 

 

小龙虾全年可控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小龙虾全年可控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1.2技术团队

长江大学淡水虾蟹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是一个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实践专家组成的产业实践联合体。本团队的带头人为湖北省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阮国良教授,团队成员包括刘玉林、苏应兵、方刘、王乾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10余人,专门从事淡水虾蟹繁养生态学理论研究及小龙虾高效繁养技术研发,其中3人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或湖北省“三区”人才;产业实践专家为具有大学学历的江汉地区小龙虾养殖高手。

1.3实施背景

石首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达35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33.4万亩)和4.5万吨/年,产业规模庞大。但是,当前小龙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优质苗种的全季节性供应、养殖模式的优化、成品虾全年持续上市以及季节性集中上市价格低等关键问题。

优质苗种的全年可控化繁育是小龙虾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求。近十多年来,稻田(或池塘)“自养自繁自育”的苗种生产方式日益突显出物候依赖性强、苗种种质差及养殖效益低等重大缺陷,极不利于生产水平与效益的提高。小龙虾苗种的全年持续性生产以及可控化多茬养殖是小龙虾养殖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所在。

成品虾季节性集中上市是影响小龙虾产业效益的最突出问题。季节性集中上市引起成品虾售价低,直接导致小龙虾养殖者经济收益大幅受损;鲜活小龙虾季节性供应链断层问题十分突出,相应的餐饮企业呈现出“做半年休半年”的尴尬境况。摆脱“高产不高效”的现状对于小龙虾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及其产业链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此技术亟待通过切实可行的中试示范,以满足大批量、易操作、低成本的小龙虾保活产业与市场要求。

近年来,本团队申请了有关小龙虾繁养的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小龙虾全季节繁育(早繁早育、晚繁晚育、设施化室内全年可控化繁育)、稻田/池塘健康高效养殖以及小龙虾无水低温全保活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技术成果。本项目以优质苗种全季节性繁育技术为突破口、以高效养殖与上市模式示范为最终目标,通过校地、校企合作转化并示范小龙虾繁养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旨在促进石首市小龙虾业的提质增效。

1.4关键技术

1.4.1稻田小龙虾早繁早育及高效养殖技术  通过提早繁育、育养分区、密度控制、多轮养殖等技术手段,在2-6月实现3茬小龙虾可控化养殖。

1.4.2池塘小龙虾的早繁早育与晚繁晚育技术  利用“简易温棚+水草+微孔增氧”的设施化池塘生产早繁苗,为出售第一批早虾争取效益;通过控制野外池塘水位等生态条件,实现池塘小龙虾春夏秋季持续出苗,有效满足下半年对苗种的需求。

1.4.3小龙虾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技术  利用温控对产卵与胚胎发育时间进行精准控制,为生产实践小龙虾苗种的全年可控化繁殖直接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从而满足该虾全年养殖的优质苗种需求。

1.4.4稻田小龙虾多茬可控化养殖技术  通过育养分区、养殖密度控制、多轮养殖、虾苗补充、养殖生态综合调控等综合技术手段,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实现3茬养殖。该养殖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虾苗的分批次生态培育、成虾分批次的可控化养殖,从而相对延长养殖周期并提高成虾上市规格,提高产量和效益。

1.4.4小龙虾低温全保活技术  通过建设温度、湿度、溶氧可控、可调的低温冷库,在冷库内实现为期60天以上的低温保活,从而提供鲜活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低问题的解决方案。

2实施意向方案

2.1实施思路

通过与石首市农业、科技部门对接,与大型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加工企业合作,设立小龙虾全季节苗种繁育技术与高效养殖模式示范项目,建立2-3个核心示范点并加以技术推广。

2.2项目内容

2.2.1稻田小龙虾多茬高效养殖  通过稻田生态工程的改造和种养综合技术的实施,进行小龙虾苗种就地培育及多茬可控化养殖的试验示范。通过技术示范实施,虾稻连作模式下的小龙虾成虾养殖周期与常规的养殖周期相比延长50天左右,小龙虾平均亩产量达到150 kg以上,其中25 g以上的规格虾占60%以上;相比常规虾稻连作,成虾产量提高50 kg 以上。

2.2.2池塘小龙虾高效养殖  通过池塘生态工程的改造和苗种生产技术的实施,实现小龙虾池塘春夏秋季持续出苗和成虾高效养殖的试验示范。示范区的小龙虾成虾亩产量达到250 kg以上,其中25 g以上的规格虾占80%以上。

2.2.3小龙虾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技术  通过建设温度可调等条件,精准控制亲本虾的“交配—产卵”延搁期产卵时间以及抱卵虾胚胎的延育及滞育方法;通过研制仔稚虾专用饲料和示范仔稚虾精准投喂技术,提供小龙虾苗种高效培育的方法。显著提高小龙虾苗种繁育的全年可控化水平和苗种生产的经济效益。

2.2.4小龙虾低温全保活技术  制定简单易行、合理高效的小龙虾高密度暂养技术流程;建设适合产业化保活的中试冷库,中试冷库的条件主要包括长时间保活的制冷系统及“温度-湿度-氧气”一体化、可控式调节系统;建设适合产业化保活的小龙虾无水低温保活操作技术规程。通过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建设符合要求的冷库,根据操作规程在冷库内进行60天以上的低温全保活试验示范。在石首市建成1个小龙虾无水低温保活技术示范点,实现成品虾保活60天后“不减重、不掉肉”的技术目标和活虾全年持续上市的市场目标,提供鲜活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低问题的解决方案。

2.3预期目标

1)集成最新小龙虾繁养技术,组织本科研团队及相关产业实践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与产业示范,在石首市建立1-2个小龙虾产业示范乡村(或养殖合作社),示范和推广小龙虾的稻田多茬高效养殖、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及低温全保活技术等关键技术。

2)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以上,技术推广面积20000亩以上。技术示范和推广区的平均亩产效益分别提高1000元和500元以上。

3)小龙虾60天的最低保活率达到85%-90%;每年进行2个批次的无水低温保活后销售,每100 m3有效保活体积冷库的年度纯利润为50万元以上。

2.4经费预算

总经费预算为130万元。其中,小龙虾稻田多茬高效养殖技术示范20万元、设施化全年可控化繁育技术示范40万元、低温全保活技术示范70万元。


特色蔬菜长姜1号绿色生产技术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特色蔬菜长姜1号绿色生产技术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香辛作物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奕清为首席专家,姜玉松、蔡小东、朱永兴、贾切等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30余人,专门从事生姜等香辛作物生物育种与活性成分利用及其间作套种共生机理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

1.3实施背景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是全球消费者喜爱的食药、香料兼用的根茎类特色经济作物,是湖北省“菜篮子工程”特色蔬菜,也是《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链”的特色优势蔬菜产业。长江大学香辛作物创新团队多年来在生姜育种与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拥有“竹根姜机械化栽培技术(ZL ****10181075.4)”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长姜1号等新品种4个,“菜姜抗姜瘟病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防控技术与推广”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J-1-07-R01)。长江大学湖北省生姜科技特派员扶贫团队依托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江大学),结合石首农业生产实际,转化应用生姜新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成果,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1.4关键技术

1.41全程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示范。生姜种植用地耕翻、起垄、覆膜、覆土、采收等全程机械化轻简耕作技术。

1.4.2长姜1号新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示范。生姜栽培过程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小型智能机械采收等关键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省市推广应用,累计面积推广150万亩,新增产值45亿元、就业岗位50万个,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实施方案

2.1长姜1号新品种应用示范。将适宜于长江流域的长姜1号新品种引进石首地区进行应用示范,建立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2.2生姜轻简栽培技术示范。引进竹根姜机械化栽培技术发明专利(ZL ****10181075.4),进行生姜种植土壤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应用示范。

2.3生姜绿色丰产技术示范。引进生姜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小型智能机械采收等关键技术示范。

2.4预期目标

集成长姜1号绿色生产技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每亩产姜3000kg、产值15000元,创建产值1.5亿元的万亩丰产示范片,带动石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2.5经费预算

 总经费60万元, 具体需求如下 :

1)百亩示范基地姜种购买费30

2)百亩示范基地生物肥料及农药等农资费用约15万元

3)产品质量检测评估3万元

4)技术团队往返车辆及差旅费约5万元

5)研究生到示范基地调查等劳务、差旅费7万元

 

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作物机械化栽培技术创新团队专门从事麦稻、油稻和虾稻等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由农学院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卢碧林教授牵头,成员包括机械工程学院彭三河副教授、农学院许凤英副教授、李燕丽博士等教师和研究生构成。

1.3实施背景

21 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多熟制种植模式的兴起和生育期短、抗倒、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育成以及除草技术的改进,水稻种植方式发生转变,直播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面积已超过135 hm2。无人机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催生水稻无人化生产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长江大学作物机械化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多年来在水稻全程机械化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6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石首市建立了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个,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1.4关键技术

1.4.1 无人机精量直播技术示范。采用基于种子形态特征的播种分析决策系统,实现直播水稻无人机精量播种。

1.4.2 无人机变量施肥绿色高效技术示范。通过遥感无人机监测,结合氮肥追肥量精准决策方法,采用农用无人机开展看苗精准施肥作业。

1.4.3 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技术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示范。建立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技术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基地,将水稻生产过程的耕整、播种、施肥、管水、植保和收获全部实施标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规范化。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预计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在湖北年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每亩节省用工100元以上,提供劳动效率20倍以上;减少施肥量8%以上,增产增收10%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2.实施方案

2.1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2.2无人机精量直播技术示范。

2.3无人机变量施肥绿色高效技术示范。

2.4预期目标

集成水稻无人机智能轻简技术,开展田间示范与技术培训,每亩节省用工100元以上,提供劳动效率20倍以上;减少施肥量8%以上,增产增收10%以上。按年推广面积300万亩技术,新增经济效益6.9亿元。

 

青年鸡与蛋鸡无抗养殖体系推广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青年鸡与蛋鸡无抗养殖体系推广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医药研究团队以熊涛教授为主的专家团,荣俊,李伟,杨亚珍,李进,陈颖等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20余人,专门从事动物疾病及肠道保健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1.3实施背景

我国生鲜鸡蛋产品每年达到3000万吨,但被认知的无公害鸡蛋产量不足5%,主要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为主,仍处在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状况,鸡蛋品质、重大疫病禽流感疫情仍未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因此,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等一揽子工程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规模化养殖,近年来我国规模化养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小规模、大群体的传统饲养模式,由于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一些农户、养殖个体户逐步退出蛋鸡市场,大中型现代化蛋鸡企业不断涌现,原有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设备更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新的养殖企业采取了更加现代化、集约化的手段,存栏10万羽以上的养殖场,循环经济优势不断呈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蛋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二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产品产量超过世界蛋产品的40%,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消费鲜鸡蛋12公斤/人,我国蛋类的年人均占有量为300枚,全国年消费鲜鸡蛋1500万吨,鲜鸡蛋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以上。

随着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无公害鸡蛋等产品需求增长,需求年增长率超过20%,大大高于普通鸡蛋的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无公害鸡蛋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从现代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蛋鸡规模化养殖,蛋制品初深加工将成为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禽蛋产量,保证安全产品的必然选择。但青年鸡与蛋鸡养殖一直是大多数鸡场的瓶颈问题,我们立项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降低养殖风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蛋鸡养殖水平。

 

1.4关键技术

1.41青年鸡疫苗程序的合理制定。

青年鸡的品种比较多,种禽比较复杂,因而青年鸡的免疫程序需要根据来源不同而不断的变化的,最终免疫程序的制定是需要调研种禽背景,本地3-5年疾病流行趋势及新进雏鸡的实验室实时检测结果等。

1.4.2蛋鸡肠道保健的合理安排。

蛋鸡养殖最主要的是肠道护理,这中间涉及到何时消炎,何时做疫苗?等重要的关键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湖北江汉平原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500万蛋鸡,新增产值1.0-1.5亿元,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实施方案

2.1工艺技术、方案简述

对于青年鸡和蛋鸡的健康养殖,主要技术要点是对于饲养条件、鸡场环境、饲养管理三方面的管控。

本项目对青年鸡健康养殖的工艺主要如下图所示。

IMG_256

 

2.2 实验室的不定期实时检测与指导

   蛋鸡养殖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同样营养水平的饲料、在同样品种的蛋鸡上,也会因为区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批次的不同、产蛋阶段的不同、季节的不同、管理水平的不同、原料质量的不同而出现效益产出的重大差异。更别说不同免疫水平与营养水平的蛋鸡,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条件下产生的更大的效益差异了。所以说实验室的检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蛋鸡养殖户如何根据品种的差异和营养标准,结合季节、生产性能、生产目的、选取相应的疫苗程序,肠道护理及预混料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出适宜的方案以满足蛋鸡免疫营养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2.3 无抗养殖与肠道保健

    蛋鸡无抗养殖的综合解决思路为:保护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我们团队目前在实验室已开发出一些肠道的益生菌与专一噬菌体等,可以有效的发挥以上作用,实现无抗绿色养殖。

2.4 预期目标

推广青年鸡与蛋鸡无抗养殖体系技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养殖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养殖户增产增收,力争每只蛋鸡能多挣5-10元的典范,带动石首蛋鸡养殖专业户积极开展破冰行动,转变思路,优化养殖方案,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2.5经费预算

  20

 

 

 

 

 

 

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沼气沼肥综合利用及沼液

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沼气沼肥综合利用及沼液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本项目团队由湖北荆州昕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朱元恩副教授(专长于沼气沼液工程)领衔,张德健博士(果树专家)、杨晓燕博士后(果树专家)、王贵元博士(果树专家)、赵荣秋博士(蔬菜专家)、饶贵珍教授(蔬菜专家)、许凤英博士(水稻专家)。

项目团队成员愿意在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发挥自己的专长,到石首市服务于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行动,做好自己所熟悉领域的技术宣传、指导和服务工作。

1.3实施背景

1)关于经济实用沼气池

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水压式沼气池,经济实用沼气池原理类似于农村发酵制作腌菜咸菜的坛子,沼气池上部边缘以水槽密封,顶部是软体储气罩,其余部分与传统沼气池无异,我们称之为半软体沼气池。

经济实用沼气池的特点是:重在生产沼肥,即沼液和沼渣,因此安全性更好,而传统水压式沼气池重在产气和储气,对安全性要求高;与传统水压式沼气池相比,造价相当低廉,例如一座100立方米传统水压式沼气池造价达二十多万元,而100立方米半软体沼气池造价不到4万元;与全软体沼气池相比,占地面积大幅较少,使用寿命大幅提高;④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2)关于沼肥

沼肥是沼液与沼渣的合称,以沼液为主,沼渣占比较少。

沼液是秸秆、人禽畜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液态残留物。

沼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易于被作物吸收,包含大量性营养元素氮、磷、钾和钙、铜、铁、锌、锰等中、微量营养元素,还含有多种蛋白质、17种氨基酸、丰富的腐殖酸、活性酶、维生素、赤霉素、生长素、抗生素和抗冷害物质等。

用沼液种植农作物的优点主要有: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改善作物品质和口感,提高产量;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板结状况,增加土壤中蚯蚓的数量;④能杀虫驱虫,抑制病菌,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甚至完全不用农药;⑤能延长作物生长期,从而提高辣椒、甜瓜等的产量;⑥能延长蔬菜水果的自然保鲜期。

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兼生物农药,沼液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有机肥料,主要是叶面液肥和追肥;生物农药,主要是浸种和防治病虫害;饲料或拌料养殖,如养鱼、养猪、养鸡、养蚯蚓等;④培养料液,如栽培食用菌、无土栽培、培养育苗等。

沼渣是有机物发酵后留存在沼气池底部的固形物质。沼渣无菌无毒,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微量营养元素、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有益微生物等,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作用。沼渣含有氮、磷、钾等元素,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沼渣的综合利用途径包括:作为基肥和追肥,用作栽培基质或种植蘑菇,养蚯蚓等。

3)关于沼液农产品

顾名思义,沼液农产品即用沼液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普通农产品

沼液农产品

使用化肥农药

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农药

土壤板结,地力衰退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农药损害环境和人体健康

变废为宝,改善环境

口感差,营养价值低

口感好,细腻爽口,营养价值高

卖相好

卖相稍差

不耐储藏

延长自然保鲜期

蔬菜类使用激素较多

基本无需激素,因为沼液本身含有多种生长素

 

可增产20%30%

4)开发沼液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减肥减药的需要。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我国化肥总体使用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8%,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产品品质低等多种问题,因此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2015217日,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2018116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其次是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需要。目前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我国已经占到约17%,而且化肥农药的绝对使用量已达到每年七八千万吨。开发沼液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是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除了规模化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在我国已基本实现沼气池发酵处理和循环利用。数量庞大的城镇餐厨垃圾,城市和乡村的人粪等,沼气池处理率非常低,大力开发沼液农产品,可实现大空间尺度的循环农业,解决城镇餐厨垃圾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人粪污染问题。

再次是实现废弃物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沼液的原料十分丰富,餐厨垃圾、农贸市场的下脚料、禽畜粪便、动物尸体、农作物秸秆、发霉变质的粮食、食品加工的废料、农村茅坑和城市化粪池的人粪等,都是沼液发酵的原料,实现变废为宝和保护生态环境。

④最后是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用化肥农药的沼液农产品,成为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希望之所在。

由于沼液氮磷钾含量全面,还含有丰富的常量和中微量元素,以及17种氨基酸,还能杀灭病虫害。因此,用沼液浇灌的农产品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价值高,而且产量提升,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的文献佐证。

5)技术成熟性和应用情况

我们已建成5座经济实用沼气池,在岳阳建有4座,利用沼肥生产的蔬菜瓜果,由于品质和口感非常好,目前供不应求。荆州基地于2019年建成1座经济实用沼气池,生产的大米品质非常好,广受客户好评。荆州基地生产的蔬菜也是品质非常好,口碑好,沼液水果明年将会上市。

实践证明,经济实用沼气池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沼气沼肥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沼液农产品品质非常高,有望成为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明星产品。

1.4关键技术

1.41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与安全运营管理技术。

包括沼气池的选址、设计、建造、安全运营管理以及曝气池(或曝气桶)、沼渣清理设备、增温遮光、搅拌、检测仪器等的配套设施建设。

1.4.2沼气沼肥综合利用技术。

沼气利用方面,开展沼气脱硫后炒菜、煮饭,给沼气池和温室大棚增温,大棚二氧化碳施肥;利用沼气进行气调储藏,包括蔬菜、果品的保险储藏,以及粮食的驱虫防鼠储藏,并减少霉变和病菌;开展沼气发电,再用电照明和加工。没有利用条件的,利用沼气火炬燃烧后进行无害排放。

沼肥利用方面,从作物品种、使用方式、先进栽培设施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展示示范。作物品种上,选择用沼肥种植蔬菜、水果、水稻、小麦、油菜、茶叶、花卉、苗木等;在沼肥使用方式上,开展沼液浸种、沼液做底肥和追肥、沼液叶面喷施治虫、拌料养殖、作为栽培基质、开展无土栽培和水培等方面进行技术展示示范;在先进栽培设施方面,开展机械化智能化操作设施设备、控制和检测仪器及其他配套的展示示范。

1.4.3沼液农产品生产技术。

重点发展沼液蔬菜、沼液水果、沼液水稻。参照相关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果树的育苗、嫁接、定植、修建、拉枝、果实套袋、三避栽培、病虫害防治、沼液施肥和治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蔬菜的沼液浸种、基质育苗、整枝、嫁接、授粉、打顶、摘心、沼液施肥和治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水稻种植方面,重点开发沼液黑米、沼液五彩米和沼液杂交水稻,开展水稻种植的沼液浸种、沼液做底肥、沼液施肥和治虫,引导加工糙米和胚芽米,并进行五彩米的配比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开展进一步提升口感和品质的酵素制备,以及酵素与沼液配肥与施肥的技术。以及温室大棚设施农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建设沼气池,开展沼气沼肥的综合利用,其好处是很明显的,而且沼液农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非常好,已被众多文献佐证,毋庸置疑。潍坊蔬菜之所以品质好,能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使用沼液是关键原因。

由于某些现实的原因,上述技术的确存在推广落地难的问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强力政策推动。主要原因是农村务农的中老年人不愿意投资几千上万元修建沼气池,建好了又怕管理麻烦,等等。

本次石首市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行动,为我们的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2.实施方案

2.1经济实用沼气池建造与安全运营管理技术示范。

依托石首市农村合作社基地或企业基地,或村镇其他形式的基地,进行包括沼气池的选址、设计、材料选用、建造、安全运营管理以及曝气池(或曝气桶)、沼渣清理设备、增温遮光等的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开展水肥一体数字化精量调控。并进行实物、视屏、图片、文字方面的展示示范,开展应用推广方面的技术讲座,开展建造技术队伍培训等。

2.2沼气沼肥综合利用技术示范

根据需要,协助石首市建成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2处,重点利用沼气的气调储藏优势,建设蔬菜、瓜果沼气气调储藏室或储藏库,以及粮食沼气气调储藏库。并开展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

建设1处沼肥综合利用展示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展示示范沼肥在各品种栽培的广泛适宜性和优势,以及在无土栽培、水培、拌料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并进行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并进行实物、视屏、图片、文字方面的展示示范。

2.3沼液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

 重点选择消费量大的蔬菜、莲藕、瓜果、水稻进行沼液种植方面的技术服务、指导和展示示范工作,建成23处示范基地。

2.4预期目标

建成35展示示范基地,以便辐射带动石首市经济实用沼气池规模化推广建设,逐步建成上千亩、上万亩的沼液蔬菜、水果、莲藕、水稻生产基地,以高品质沼液农产品开拓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

2.5经费预算

15万元,包括展示示范基地选址调研费用;示范基地选址前的土壤、水质、放射性物质等检测分析费用;沼气池稳定运营期之前的检测分析费用;项目团队的知识讲座、现场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费用以及差旅费;其他未预见费用。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2项目团体

长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团队,以湖北省林学会园林花卉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肖国增为首席专家,周明芹、安运华、王万喜、郭晓华、吴丽丽、曾峻峰、孙陶泽等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30余人,专门从事城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江汉平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成果显著,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3实施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65432”重大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长江乡村旅游带和江汉平原水乡田园等乡村旅游片区,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的40%以上。推进山、水、田、林、路、房的景观化治理。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湖北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将湖北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荆楚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长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团队,多年来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城乡绿地普查、楠木、南方红豆杉等园林苗木品种选育与栽培养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完成了荆州市纪南镇马店新村、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岑河农场、荆门彭场林场、松滋市黄山头公园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楠木品种审定1个。长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团队依托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拥有城乡规划资质丙级、风景园林设计资质丙级,结合石首市乡村现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成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石首市乡村旅游业发展。

1.4关键技术

1.4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乡村住宅,建筑外部的道路、水体、场地、绿化等空间,农业产业发展等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

1.4.2乡村全域旅游规划。对市、县、镇各级的乡村在旅游特色、旅游线路、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品牌等方面的规划和策划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恩施、荆门、荆州等市、州推广应用乡村20余个,新增产值6亿多元、就业岗位2万个,获评市县级美丽乡村4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实施方案

2.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将适宜于打造省、市级美丽乡村和旅游名村的新村,进行住宅改造、道路、场地、水体、休闲景观设施、绿化、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乡村美好环境,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2.2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与文化品牌策划。对石首市全域的乡村旅游线路、旅游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品牌等进行规划和策划,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2.4预期目标

规划设计省市级美丽乡村4-5个,新增乡村旅游业收入2亿多元,实现石首市全域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需求,带动石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乡村旅游业振兴,建设美好乡村环境。


 

‘荆梨一号’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荆梨一号’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1.2项目团体

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于2016年由长江大学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联合建设,致力于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研究及技术创新。

以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长江大学长江人才计划“杰出人才”,湖北省重点学科“园艺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许锋为首席专家,成员有张威威、廖咏玲、王贵元、叶家保、杨晓燕、王莉娜等副教授/博士和研究生30余人,多年来从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培育、性状改良以及采后保鲜等相关研究,选育出梨优良新品种“‘荆梨一号’,并研究出‘荆梨一号’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实施背景

由于在湖北荆州地区梨果生产中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其主要品种仍以黄花梨、湘南梨为主,这2个品种成熟期较接近,品质较差,市场销售压力大,直接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荆梨一号’研究团队多年来在优质梨的选育与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方面开展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团队陆续从国内外各地引进一些效益高、品质好的梨品种(翠冠、圆黄、翠玉、黄金、鄂梨2号、中香、伏梨、启发等),对这些品种进行果实品质分析,从中筛选培育出适于本地生产的优良品种:‘荆梨一号’。该栽培梨树萌芽力强,成枝力较强,直立性强,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都比黄花梨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种植户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本地区农户发展经济、富民强农的重要手段。

‘荆梨一号’产业化推广有利于丰富荆州地区梨的市场多样性,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加区域特色和带动农民增收。符合《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高效园艺作物产业,符合石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符合石首市人民政府与长江大学共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的方案规划。

1.4关键技术

1.4.1荆梨一号’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及主要内容

1‘荆梨一号’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及主要内容

技术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内容

栽培技术

绿色梨标准化栽培技术

‘荆梨一号’棚架栽培技术

‘荆梨一号’种苗生产技术

有机梨标准化栽培技术

上梨下养栽培模式

‘荆梨一号’循环栽培模式及技术

管理技术

‘荆梨一号’病虫草鸟兽害防治技术

‘荆梨一号’修剪技术

土壤有机质提高技术

‘荆梨一号’有机肥施用技术

‘荆梨一号’田间规范化管理技术

‘荆梨一号’灌溉技术

‘荆梨一号’“智慧农业”综合技术与开发

采收与贮藏技术

鲜食‘荆梨一号’采摘技术

‘荆梨一号’专用采摘机械

鲜食‘荆梨一号’保鲜方法

‘荆梨一号’冷链物流技术

‘荆梨一号’果汁技术

‘荆梨一号’质量检测技术

1.5项目推广应用效果

在湖北省多市推广应用,累计面积推广1000余亩,产品优质,亩产2500公斤,示范区域的农户普遍反映果实品质优良,易于栽培管理,适合在荆州地区广泛推广。

 

2.实施方案

2.1‘荆梨一号’新品种选育

将适宜于长江流域的梨树新品种:‘荆梨一号’,引进荆州地区进行选种培育,已与湖北石首市徐锋合作社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为规模化产业应用奠定基础。

2.2 ‘荆梨一号’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通过10年摸索,在湖北各地区及荆州周边地区示范栽培,取得规范化和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充足经验。采用棚架结构对梨树进行栽培,减少农药的使用和病虫害的发生,引用绿色梨生产规范及标准,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更科学优化的标准化绿色梨品的生产技术规范。

2.3 ‘荆梨一号’产业发展策略

2.3.1 推进品牌兴梨,提升市场影响力

2.3.1.1品牌定位

区域品牌名称:翘楚。突出荆楚农业悠久文化,赋予产品区域文化特征,增加‘荆梨一号’文化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突出与其他产区的差异性。避免劣势,锁定高端,以质取胜。加大区域特征文化输出,提高辨识度和认知度。

2.3.1.2品牌内涵

绿色、安全、健康。

绿色‘荆梨一号’,专业品质之选。

2.3.1.3品牌建设

品牌管理:

产品质量标准:示范园、栽培‘荆梨一号’GAP认证、有机认证、绿色认证。

打造产品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农资质量监控、产品质量追溯、农药农残检测。

产品开发、系列化、功能化、针对化。

2.3.1.4 品牌宣传

对产品进行形象包装、品牌宣传和推广。设计追求绿色、安全、

健康、养生、尊贵、高端等特征。

品牌宣传注重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概念-故事-文化三阶段,注入更多感性元素,激发消费欲望。

2.4 预期目标

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全生产产业链分析整理,实践总结,形成生产基地容易复制,生产技术简单操作,可以推广成为“一县一业”式的标准化模式。

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形成优先上市、品质一流的梨果,促使石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附件2:石首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领导小组

 

石首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王      石首市委书记

              石首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副组长:赵文魁    石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员:罗天文    石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晓军    石首市财政局局长

              石首市发改局局长

              石首市人社局局长

曾贤松    石首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

      石首市科协主席

张道忠    石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陈克军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石首分局局长

周良才    石首市住建局局长

戴启发    石首市水利局局长

        杨文君    石首市商务局局长

刘长青    石首市融媒体中心主任

周开宇    笔架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吴连杰    绣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新厂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郑海淼    小河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文佑林    桃花山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郭紫峰    调关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成先军    东升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黄一凯    高陵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久合垸乡人民政府党委书记

        余志强    天鹅洲开发区党委书记

              大垸镇党委书记

        郭传兵    横沟市镇党委书记

        廖学军    南口镇党委书记

        文金刚    团山寺镇党委书记

              高基庙镇党委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罗天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3:长江大学共建石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领导小组

 

长江大学共建石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领导小组

 

一、人员组成 

 长: 冯   

副组长: 吕一兵 

  员: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计划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处、技术转移中心、校友工作与对外联络处、继续教育学院、农学部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科技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由科技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科技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管负责人担任。

二、主要职责 

(一)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建立与石首市政府对接会商机制,定期向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科技厅、荆州市汇报工作进展,争取配套政策和经费支持。

2.审议共建重点工作计划和重大政策举措,建立配套工作制度。

3.统筹研究、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重点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共建重点任务。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制定共建方案,认真落实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任务,及时调研工作进展情况和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

2.起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3.建立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校内部门、地方部门、学术组织、专家团队的沟通,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

 


 


附件42021-2022年长江大学石首共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先行县示范基地基本信息

 

2021-2022年长江大学石首共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先行县示范基地基本信息

序号

基地类型

基地主体

产业发展模式(品种)

种养效益

种养规模

主体负责人

主体负责人联系电话

基地地址

1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霞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鸭蛙稻绿色种养

发展鸭蛙稻,优质香稻2千亩,带动20余人脱贫人员就业。

鸭蛙香稻种植面积2000亩,

王镕宇

155****0011

高基庙镇百子庵村

2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鸭蛙稻绿色种养

发展鸭蛙稻,带动20余人脱贫人员就业。

鸭蛙香稻种植面积2000亩,

彭松林

139****2698

团山寺镇长安村

3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湖北宗尧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鸭蛙稻绿色种养

地流转7700多亩进行鸭蛙再生稻种植,两季亩产1800多斤,带动当地贫困户220户,带动就进就业150多人。

种植7700

卢霞光

150****5658

高基庙镇喻家碑村

4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双绿丰虾稻连作专业合作社

虾稻综合种养

发展种植华最新研发成果华贵一号,发展鸭蛙稻

虾稻、华一号1000

杨正武

133****6222

大垸镇镇泥南村

5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湖山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

虾稻综合种养

主要是虾稻

1000

张勇

136****7827

团山镇宜山垱村

6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隆丰种养专业合作社

虾稻综合种养

主要是虾稻

种养面积1000

赵昌平

151****5173

久合垸虾市咀村

7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朝阳家庭农场

虾稻综合种养

主要从事虾稻生产

100余亩

孙朝阳

1****87508

高陵镇王家岗村1

8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孔庆兵果蔬种植家庭农场

稻谷、蔬菜

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生产

100余亩

姜应姣

153****5257

调关镇石戈垸村11

9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曾威家庭农场

鸭蛙稻综合种养、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

2020年种植业生产产值383.47万元、纯利78.51万元。设施蔬菜标准大棚75个及连栋钢架育秧(苗)大棚10500㎡。

流转土地1367,其中水田919.3亩、旱田453

王和志

139****8453

笔架东方社区

10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山水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水肥一体利用设施农业

年产火龙果鲜果3000吨,药材1500吨,2020年产值5000多万元。

1500

沈超

138****7119

大垸镇大公湖村

11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宏新蔬菜专业合作社

蔬菜火龙果

年收入30万元

700

丁新武

138****5248

笔办南巷子村

12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北碾垸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

西兰花、西瓜、冬瓜等

现瓜蔬种植面积1200亩,果园种植面积300亩,年产值可达600多万元。

1200

张孝发

138****7123

石首市大垸镇北碾村

13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文友家庭农场

西兰花

产销一体化。主要从事西兰花育苗、生产、销售。

1000

魏文友

139****3600

石首种畜场

14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安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西兰共

主要从事西兰花生产

1500

刘明香

137****3111

石首调关镇莲心垸

15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群发蔬菜专业合作社

冬瓜

蔬菜、冬瓜

1000

刘少志

137****9690

小河口镇天心洲村

16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康星果蔬专业合作社

西兰花、西甜瓜、礼品吊冬瓜等

产销一体化。主要从事西兰花、西甜瓜育苗、生产、销售。

1050

周建军

186****9694

石首市笔架办事处易家铺村六组

17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迈腾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蔬菜

主要种植品种为:甜瓜、豇豆、玉米、莴笋、菜薹、芥菜、娃娃菜及包菜等有机蔬菜

目前合作社承包田地面积310亩,年生产规模达1200

赵朋杰

187****1105

石首市团山寺镇牛头山村一组

18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瓜蔬

“瓜一瓜一菜新模式,促使塑料大棚种植的瓜蔬作物亩平年收入可高达2.5万元,社员人均增加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1000

徐锋

180****0688

大垸镇新沟村

19

现代化农业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

蔬菜、瓜果

主要从事蔬菜、瓜果

1000

蒋丽

150****8859

横沟市镇炮船口村5

20

现代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

数字农业创新基地

蛋鸡

养殖蛋鸡30万羽

养殖蛋鸡30万羽

何建辉

137****5552

东升镇梓楠堤村

21

现代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

石首市东升镇海宏蛋鸡养殖场

蛋鸡

养殖蛋鸡15万羽

养殖蛋鸡15万羽

陈海香

139****0093

东升镇童子岗村

22

现代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

石首市子晨禽业有限公司

蛋鸡

养殖蛋鸡10万羽

养殖蛋鸡10万羽

喻俊武

136****8555

调关镇黄陵山村

23

现代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

石首市青青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蛋鸡

养殖蛋鸡12万羽

养殖蛋鸡12万羽

刘莽

135****7682

调关镇斑竹岭村

24

现代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

石首市和平生猪养殖家庭农场

生猪

养殖生猪2000

养殖生猪2000

李和平

137****5769

东升镇鸭子湖

25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

荆州市好运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黄鳝、桂鱼、黄颡鱼、鲈鱼、南美白对虾

设施渔业,大棚陆基内循环水养殖,无土水培蔬菜(鱼菜共生)。

养殖面积1.65万平方米,(一期4000平方米)。种植面积:100

李传志

139****2916

小河口镇毕家铺村七组

26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全盛生态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鱼鳖混养基地

 

现有中华鳖生产发展面积800亩,现有成品中华鳖80万公斤,鳖苗60万只。

 

罗三六

138****3447

石首市东升镇两湖村、梓楠堤村

27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合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黄颡鱼养殖基地

主要养殖品种黄颡鱼、花骨鱼、小龙虾等

黄颡鱼养殖。目前黄颡鱼亩产2500-3000斤,亩利润在5000-8000元左右。

投资规模:260 

面积:210

张真

189****5657

石首市高基庙镇东汪家垱渔场

28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

石首市东升镇恒升水产养殖家庭农场

主养品种有翘嘴鲌、黄颡鱼、加州鲈等。

主要从事特种水产养殖。

精养鱼塘49口,总面积455亩。固定资产投入120万元。

王金平

138****1167

石首市上津湖渔场

29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

湖北坝源五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品种是虾、鳜鱼

主要从事特种水产养殖。

发展稻虾养殖面积 2450亩,实现龙虾每年产值780万元

袁平

139****39150

大垸镇东堤港村

30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

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

长吻鮠、胭脂鱼亲鱼、

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拥有大湖10000多亩、精养鱼池800多亩,

投资规模:2500万元

田义

137****2166

湖北荆州石首调关镇东山路327

31

特种水产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与示范基地

石首市同源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陈币桥村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

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兼养黄颡鱼、桂花鱼等名优品种

养殖模式以单茬、两茬、虾鳖混养模式。其中单茬亩产可达800斤,平均亩产值2万元,亩净利1万元,两茬亩产达1000斤以上,亩净利1万元以上。

基地总面积150亩,投资80万元,开发高标准养殖水面100

涂爱华

135****6338

石首市南口镇陈币桥村七一公渔场

32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石首市金祥米业有限公司

鸭蛙香稻米、有机紫稻酒、有机紫米糍粑

种植、加工、销售,机种鸭蛙香稻有植面积2千亩,鸭蛙香稻有机酒250吨。

种植面积1099

严斌

139****0333

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村

33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湖北枫林酒业酿造有限公司

绣林玉液、大众光瓶酒枫林谷酒。

农产品加工

年加工能力1万吨

郭祥盛

139****9901

石首市新厂镇建设路58

34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荆州市金土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天鹅洲”牌系列大米

大米加工、销售

年加工能力2.5万吨

龚道富

136****1120

石首市东方大道笔架山办事处500-88

35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湖北海铧水产品有限公司

鱼皮、调味鱼食品、虾仁、虾尾及调味小龙虾等

水产品加工、销售

年加工小龙虾1万吨

马先海

150****2038

石首市调关镇敕王庙村

36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湖北鄂南明珠食品有限公司

“绣林笔架”笔架鱼肚

笔架鱼肚、土鸡蛋

年加工笔架鱼等土特产1万吨

张治美

136****5319

石首市笔架山净莲街

37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湖北蓝迦琪食品有限公司

曲奇饼干、彭化食品

膨化食品生产

年加工食品2万吨

李新美

130****7111

石 首市工业园区

38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湖北荆襄九郡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绣林香、麋鹿稻田牌大米

大米加工、销售

年加工大米1.5万吨

李爱国

132****1666

石首市高陵镇杨溥路190

39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示范基地

石首市鑫飞达油业股份有限公司

加工食用菜籽油、棉籽油及饲料菜籽粕和棉籽粕

油料加工、销售

年可加工油料15万吨

张月祥

139****5525

石首市新厂镇胜利街

40

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湖北省康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前胡,麦冬等中药材

中药材生产

4000余亩

文良义

188****6999

大垸镇金北路88

41

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石首市凤来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桃花山土鸡

山林土鸡养殖

养殖土鸡1万只

秦文涛

139****4488

桃花山柒家铺村

42

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石首市润农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

“昀华”、“良蜜铺子”品牌蜂蜜

蜂蜜养殖

养殖蜂群29650

张浓昀

139****1587

石首市高基庙镇荷伍村三组

43

低碳绿色示范村

高基庙镇马家垸村

石首市群鑫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根据产业结构,筹划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粪污综合利用、三沼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的生态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低碳绿色示范村。

葡萄种植1500

陈昌树

138****1315

高基庙镇马家垸村

44

低碳绿色示范村

新厂镇杨家潭村

石首市杨家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根据产业结构,筹划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粪污综合利用、三沼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的生态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低碳绿色示范村。

 

吴建国

138****6938

新厂镇杨家潭村

45

低碳绿色示范村

大垸镇合民村

石首市稼宝肥业有限公司

年产有机肥3万吨,、粪污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的生态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低碳绿色示范村。

年产有机肥3万吨

刘正新

132****8668

大垸镇合民村

46

低碳绿色示范村

高陵镇红阳村

石首市聚金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发展油稻双优模式,清洁能源利用的生态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低碳绿色示范村。

种植油菜3000

王家华

138****6296

高陵镇红阳村